[实用新型]一种车用隐藏式遮阳板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40283.0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694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陈荣辉;韩海强;戴礼强;邹凌华;吴成明;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3/02 | 分类号: | B60J3/02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隐藏 遮阳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遮阳板,特别是一种车用隐藏式遮阳板。
背景技术
为了避免室外强烈阳光对车厢内的直接照射,一般汽车车窗都有采取适当的这样措施,以减轻车内闷热的程度。目前轿车用的遮阳板大多装在汽车外表面,通过铰链将一边固定在顶棚上,使用时需要将遮阳板绕教练旋转一定角度到达使用位置,以实现遮阳效果。中国专利(专利号:200410024721.2)公开了一种汽车前挡卷帘式遮阳帘,其将以卷帘安装在引擎盖下近前挡处,拉出覆盖整个前挡。用吸盘或挂钩固定在玻璃上方或车顶,不用时收入卷轴内隐蔽收藏。现有技术的各类遮阳板具有以下的种种缺点:1、固定式外置卷帘只能在停车时进行操作,而无法在行驶中使用;2、外置式遮阳板在使用位置时存在着高度问题,其在汽车推荐标准中有要求,但是由于是推荐标准,很多车由于长度和宽度受空间限制,此类的外置式遮阳板进行布置时都无法满足该标准,从而使得遮阳板不能完全达到遮挡太阳的功能;3、车辆行驶转弯时会造成阳光照射方向产生变化,传统遮阳板只有一块板,只能遮挡一个方向,行驶过程中调节遮阳板势必有出事故的风险,但是如果不及时调节遮阳板不能完全达到遮挡太阳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 一种结构简单、可任意调节的车用隐藏式遮阳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车用隐藏式遮阳板,包括设置在车辆的顶棚与顶盖之间至少一组的遮阳组件,所述的遮阳组件包括导轨、卷收器和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棚与顶盖之间开设有至少一个供挡板进出的出口槽,所述的挡板由若干个条状的板条依次铰接而成。
本技术方案中,铰接而成的遮阳板由出口槽处进出,当一个单元的板条从槽口处出来后,该板条可以卡设在槽口处,避免遮阳板缩回。而且每两个单位的板条之间的铰接都具有足够的阻力,能够保持板条之间形成的夹角在施加一定力时不会发生变化,使得遮阳板在使用位置时不会因车辆的运动而晃动。
在上述的车用隐藏式遮阳板中,所述的导轨与顶盖相固连。顶盖为钢件,将导轨固设在顶盖上,可以保证整个遮阳板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
在上述的车用隐藏式遮阳板中,所述的卷收器设置在导轨的最后端。该卷收器对遮阳板时刻保持收紧状态,便于卷收及固定。
在上述的车用隐藏式遮阳板中,所述的板条之间具有旋转轴。板条之间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相邻的板条之间可以相互转动对角度进行调节。
在上述的车用隐藏式遮阳板中,所述的板条的两端与导轨滑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的优点:1、遮阳板设置在汽车内部,顶棚外没有遮阳板,则不需要考虑遮阳板与顶棚在装配上出现的间隙和面差问题;2、遮阳板为隐藏式结构,在不使用时,可以将其收回至顶棚内,使该区域顶棚显得更加整洁;3、顶棚内的遮阳板可以布置足够长度,既避免了现有遮阳板如果太长,打开时有可能碰头的问题,又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满足遮阳的 功能;4、能够同时遮挡前方和侧面两个方向,能够避免车辆在转弯时造成的阳光射入方向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定位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缩回状态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1、顶棚;2、顶盖;3、导轨;4、挡板;4a、板条;4b、旋转轴;5、卷收器;6、挡风玻璃;7、出口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为一种车用隐藏式遮阳板,包括导轨3、卷收器5和挡板4,卷收器5设置导轨3的最后端,挡板4由若干个条状的板条4a依次铰接相连而成。
参照图2,本实施例设置在顶棚与顶盖之间,在使用时,将挡板4沿着导轨3从出口槽7处向外抽,挡板4所抽出的每个单位的小块板条4a都可以通过旋转轴4b调节角度,直至抽出足够长的挡板4为止。之后使最靠近顶棚1的板条4a与水平面垂直,依靠该板条4a与导轨3形成夹角而卡死,从而使挡板4保持在使用状态,不至于缩回。
参照图3,使小块板条4a由上至下依次与导轨3平行,靠卷收器5的作用力将挡板4收回至顶棚1和顶盖2的内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4028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