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节能型远程安全放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42995.6 | 申请日: | 2011-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51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马传刚;马文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新力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11/00 | 分类号: | H02J11/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王挺 |
地址: | 230031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节能型 远程 安全 放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系统变电站直流电源系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节能型远程安全放电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变电站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国内绝大多数变电站已实现无人值守,直流电源系统直接为变电站内的自动化装置提供基础的源动力,而蓄电池又是整个直流电源系统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由于蓄电池内在性能的复杂性及不可见性,蓄电池历来都是电源维护工作的重点与难点。传统的对蓄电池放电的方式是人工采用可变电阻箱、电压和电流表来完成的,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存在着现场距离远、工作量大、及时性差的缺点;此外,采用电阻作负载的放电方式,不但浪费了大量的电能,而且在放电过程中电阻由于热效应将发红发热,在无人值守的变电站极易引发火灾,容易造成重大的隐患和事故,亟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节能型远程安全放电装置,本节能型远程安全放电装置结构简单,不但安全性高,而且将电能回馈电网,节省了大量电能。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节能型远程安全放电装置,本装置包括充电机和蓄电池模块,所述充电机的充电输出端正极与蓄电池模块的正极相连,充电机的充电输出端负极与蓄电池模块的负极相连,所述蓄电池模块的正、负极还通过放电电动开关组与智能逆变模块的直流输入侧构成放电回路,所述智能逆变模块的交流输出侧与电网相连。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得以进一步实现:
所述蓄电池模块的正极端和负极端均串接有熔断器。
优选的,所述智能逆变模块的交流输出侧通过谐波治理模块与电网相连。
所述充电机的充电输出端正极设置有防逆流模块。
所述充电机的充电输出端正极以及蓄电池模块的正极并接后与用户负载的正极相连,充电机的充电输出端负极与蓄电池模块的负极并接后与用户负载的负极相连,且蓄电池模块与用户负载构成的供电回路中串接有安全供电模块,所述安全供电模块与充电机并接,且安全供电模块与所述放电电动开关组并接。
优选的,所述防逆流模块为第三二极管,且第三二极管的阳极与充电机的充电输出端正极相连,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蓄电池模块的正极和用户负载的正极相连。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安全供电模块包括串接在蓄电池模块正极一侧的正极安全供电模块和串接在蓄电池模块负极一侧的负极安全供电模块;所述正极安全供电模块包括彼此并联的电动开关和第一二极管,第一二极管的阳极与蓄电池模块的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充电机的充电输出端正极和用户负载的正极相连;所述负极安全供电模块包括彼此并联的电动开关和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充电机的充电输出端负极和用户负载的负极相连,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蓄电池模块的负极相连;所述与第一二极管并联的电动开关以及与第二二极管并联的电动开关共同构成充电电动开关组。
更进一步的,所述充电机、蓄电池模块、智能逆变模块、用户负载、充电电动开关组以及放电电动开关组均与本地运行监控模块电连接,所述本地运行监控模块与远程上位机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节能型远程安全放电装置中设置有智能逆变模块,则当需要对蓄电池模块也即蓄电池组进行放电时,切断充电机与蓄电池模块之间的充电回路,并接通蓄电池模块与智能逆变模块之间的放电回路,则电能通过智能逆变模块和谐波治理模块反馈电网,有效地节省了能源,降低了维护成本。
2)、本节能型远程安全放电装置中还设置有安全供电模块,则当交流电网失电或者充电机出现故障而不能向用户负载供电时,此蓄电池模块通过安全放电模块向用户负载供电,有效地提高了本装置的安全性能。
3)、本节能型远程安全放电装置中还设置有本地运行监控模块与远程上位机,因此能实时远程监测直流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直流系统远程控制及状态切换,远程监测蓄电池模块中每只电池的电压、内阻,掌握电池的真实运行状态和性能状态,并实现了蓄电池组远程安全核对性容量测试,改善了电池的使用条件,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还可以及时发现设备运行中的缺陷,为生产现场管理和指挥调度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从而大大地提高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原理框图。
图中标记的含义如下:
10-充电机 20-蓄电池模块 30-智能逆变模块
40-用户负载 50-本地运行监控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新力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安徽新力电气设备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429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