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组合式喷气燃料柜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43849.5 | 申请日: | 201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15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沈俭;刘希;陈太宣;黄志伟;甄在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
主分类号: | B65D88/12 | 分类号: | B65D88/12;B65D9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航天局专利中心 31107 | 代理人: | 冯和纯 |
地址: | 430064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组合式 喷气 燃料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技术,特别属于搭载直升机的舰船上喷气燃料的贮存。
背景技术
越来越多的海军舰船和民用船舶都搭载直升机来执行不同的任务,而足够的喷气燃料供给是直升机能够持续执行任务的保证。因此,搭载直升机的舰船在舰上需贮存喷气燃料。
目前,直升机用喷气燃料在舰上贮存一般采用油舱形式贮存。该贮存形式可设置多个油舱,总贮存容量大,但该方式管路系统复杂,占用舱室容积大,对于吨位较小或难以设置油舱的舰船不适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合式喷气燃料柜,能够满足直升机用喷气燃料的贮存,且结构紧凑、占用空间较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组合式喷气燃料柜,由日用油柜、污油柜组合而成,在日用油柜、污油柜之间设有一块分隔板。在喷气燃料柜一侧设有接地螺栓,与船体电气连接以消除静电。在喷气燃料柜底部设有公共底座,与船体基座采用螺栓连接。
所述喷气燃料柜采用不锈钢板加工成型,满足气密要求,确保无泄漏。
所述日用油柜包含人孔盖、液位计、注油管、吸油管、污油吸油管、放泄旋塞、日用油柜集油盘、取样阀,对外接口包括透气口、送风口、注油口、吸油口、污油吸油口。
所述污油柜包含人孔盖、液位计、污油注油管、污油吸油管、放泄旋塞、污油柜集油盘,对外接口包括透气口、送风口、污油注油口、污油吸油口。
所述日用油柜和污油柜的液位计设置在喷气燃料柜的正面,方便人员实时观察两个油柜内喷气燃料的容量。液位计上标注液位高度所对应的喷气燃料容量。液位计通过法兰和螺栓安装在日用油柜和污油柜上。
所述日用油柜设取样阀,用于向直升机加油前对喷气燃料进行取样检测。
所述日用油柜的人孔盖设置在喷气燃料柜的正面,污油柜的人孔盖设置在喷气燃料柜的侧面,用于清洗油柜时人员进入油柜内。人孔盖的螺母材料为锰黄铜。
所述日用油柜和污油柜的透气口、送风口设置在喷气燃料柜顶部。透气口用于平衡油柜内外压力,与外部透气管路连接;送风口用于清洗油柜时向柜内送风以吹除喷气燃料气体,与外部送风管路连接。
所述日用油柜的注油口和污油柜的污油注油口设置在喷气燃料柜顶部,分别与油柜内注油管、污油注油管对应。油管伸至油柜底部的水平段管路上钻有若干个小孔,孔的总面积大于注油管、污油注油管截面积的1.25倍。日用油柜的注油口用于从外部向油柜内注入清洁的喷气燃料,注油口通过外部管路与码头加油车连接。
所述日用油柜的吸油管用于从油柜内抽吸清洁的喷气燃料向直升机加油,通过吸油口连接外部管路至直升机加油口;日用油柜的污油吸油管用于从油柜底部抽吸沉淀的污油,通过污油吸油口连接外部管路至污油柜上的污油注油口和污油注油管,将日用油柜的污油注入污油柜内临时存放。污油吸油管设置在比吸油管低的日用油柜底部。
所述污油柜的污油吸油管用于从油柜底部抽吸污油,通过污油吸油口连接外部软管至码头污油桶,将污油柜内的污油排出舰船外。
所述放泄旋塞设置在组合式喷气燃料柜的底部,用于清洗油柜前放泄油柜底部的污油。
所述日用油柜有效容积≥2500L;污油柜有效容积≥1000L。
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式喷气燃料柜,外形尺寸可满足在舰上贮存喷气燃料,用于吨位较小、舱室空间有限、无法设置油舱的舰艇。设置日用油柜存放合格的喷气燃料,污油柜存放受污染的喷气燃料;采用日用油柜和污油柜组合在一起的形式,既保证直升机用喷气燃料的贮存,又节省空间资源。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喷气燃料柜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喷气燃料柜平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组合式喷气燃料柜侧视图。
图中,1是日用油柜、2是污油柜、3和30是液位计、4是注油管、5和50是人孔盖、6是吸油管、7和70是污油吸油管、8和80是放泄旋塞、9是日用油柜集油盘、10是取样阀、11是污油柜集油盘、12是接地螺栓、13和130是污油吸油口、14是吸油口、15是污油注油管、16和160是送风口,17是污油注油口、18和180是透气口、19是注油口、20是公共底座、21是分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未经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438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双配置重型海洋链式锚机
- 下一篇:水性透镜镭射复合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