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梯人性化提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50510.8 | 申请日: | 2012-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87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罗科;徐鹏;罗雄;徐纯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鹏;罗科 |
主分类号: | B66B3/00 | 分类号: | B66B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641 广东省广州市天***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梯 人性化 提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梯人性化提醒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梯外显示面板普遍缺少显示电梯已载人数的装置,但是有时很有必要的,并且也是很容易实现的,首先在一些办公场所或者居民楼小区,电梯乘客经常遇到苦苦等待电梯,当电梯到达后却发现人数过多,自己根本挤不上去,或者挤上去后发现电梯超载,然后尴尬的一面发生了,而未能成功乘坐电梯的情况,首先影响乘客情绪,其次如果楼层比较近的乘客完全可以采取另一种措施,走楼梯,这样不仅更省时间,尤其是对于那些赶着上班或者有急事的人来说,是相当有必要的,在现有电梯方案里,电梯乘客经常遇到等待电梯后却因为人数过多而未能成功乘坐电梯的情况,这样就出现大家都挤进电梯,然后发现电梯超载必须有人出来等下一班或者走楼梯,既浪费时间又影响乘客情绪。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梯人性化提醒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梯人性化提醒装置,包括电梯轿厢和与其连接的电梯测重装置,还包括微控制器、电源转换模块和状态显示模块,电梯测重装置和状态显示模块均与微控制器相连,电源转换模块与电梯测重装置、微控制器和状态显示模块电连接。
作为优选,微控制器为单片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设计新颖,状态显示模块可以显示已载人数,而且已载人数是通过当前载重换算,让乘客能预判是否等候乘坐电梯,节省时间又给予人性化的关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状态显示模块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电梯轿厢和与其连接的电梯测重装置,还包括微控制器、电源转换模块和状态显示模块,电梯测重装置和状态显示模块均与微控制器相连,电源转换模块与电梯测重装置、微控制器和状态显示模块电连接。微控制器可为单片机。
本实用新型设计新颖,状态显示模块可以显示已载人数,而且已载人数是通过当前载重换算,让乘客能预判是否等候乘坐电梯,节省时间又给予人性化的关怀。
本实用新型的测重原理为在每次电梯关门后启动之前通过电梯测重装置测出电梯当前总重,然后减去电梯自重,得出当前载荷,然后通过微控制器计算出已载人数,换算是利用电梯当前载重除以当地电梯常用者平均体重而得出(其中平均体重作为一个电梯参数,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电梯常用者男女比例、成人小孩老人比例设定),最后在状态显示模块上显示载重人数,以“当前承载人数/电梯限载人数”的格式显示给乘客参考。
其优点包括:
1、通过当前载重作为判断人数的依据,兼顾了两个因素,而不是直接只根据人数,避免了载重误判现象。
2、通过当前载重除以当地电梯常用者的平均体重作为当前承载人数,并且这个平均体重作为一个电梯参数是可以调节的,可以根据电梯常用者男女比例、成人老人小孩比例调节。
3、计算出的当前载荷人数显示在状态显示模块上,显示方法为“当前承载人数/电梯限载人数”,一次实现人机互动,是等待乘客可以进行预判,是人性化的提醒装置。
4、成本低,技术门槛低,只需要测力装置,和简单的微控制器,对电梯的微机控制系统要求低,容易实现,并且判断准确,现有技术,利用摄像头,加软件程序判断人数,首先对微机系统要求高,而且软件系统判断准确率不能达到100%,有时候会显示错误的信息误导乘客。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内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鹏;罗科,未经徐鹏;罗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5051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