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50808.9 | 申请日: | 2011-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913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卢静;张国辉;张峰;郭丹锋;乐炳年;苏瑞;崔永红;王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3/00 | 分类号: | F16L33/00;F16L39/00 |
代理公司: | 洛阳明律专利代理事务所 41118 | 代理人: | 卢洪方 |
地址: | 571924 海南省省直辖***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循环 回水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循环技术领域,主要提出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
背景技术
循环冷却水系统在玻璃生产的作用是与生产设备产生热交换,从而达到降低设备温度的目的。循环冷却水的流程:冷却水由水泵加压经循环供水管进入生产联合车间需要冷却的设备,冷却水经过设备使其冷却后由回水漏斗收集经回水管道回到水池。循环水从设备的出水口流至回水漏斗的现状是:循环出水主要是靠胶皮软管也完成从设备口到回水漏斗的输送的(如图1所示):胶皮软管的一端由快速接头连接到设备的出水口(快速接头的母端与设备出水口螺纹连接,子端是宝塔头与胶皮管用喉箍箍紧,母子两端是快速对接的)。胶皮软管的另一端通常是直接插入回水漏斗顶盖3的孔洞中,由回水收集管2收集至回水支管1,最后经回水管道回到水池中。现有技术中的回水漏斗通常是在回水漏斗的顶盖挖开若干个孔洞,其直径能保证胶皮软管顺利插入,胶皮管放在其中没有任何固定措施,水量大时常常会溅到水斗周围,而且孔洞直径会开得很大,以满足不同大小的胶皮软管都能顺利通过,这样就会有杂质通过孔洞进入回水管道,污染整个循环水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
本实用新型为完成上述发明任务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所述的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包括设备出水口、胶皮软管和回水漏斗;所述设备出水口经快速接头Ⅰ与胶皮软管相连,胶皮软管另一端与回水漏斗相连通;所述的回水漏斗主要包括回水支管、回水收集管和顶盖;所述的回水收集管为上大下小的漏斗形,其下端出口与回水支管连通;所述的顶盖设置在回水收集管上部的开口处,其直径大于回水收集管的最大直径;在回水收集管的上部开口处沿圆周分布有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螺纹连接;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的内径分别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的外径相吻配。
沿圆周分布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分别与回水收集管的内壁上部焊接连接,对应所述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在顶盖上具有若干个通孔;且顶盖上所具有通孔的内径不小于套管的外径。
沿圆周分布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分别焊接在顶盖上,对应所述的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在顶盖上具有若干个通孔;且顶盖上所具有通孔的内径不小于套管的外径。
所述的顶盖由具有若干个通孔的盖板和位于盖板下部的空心圆柱体构成;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内径与回水收集管的上部开口处的外径相等,或所述空心圆柱体的外径与回水收集管的上部开口处的内径相等。
在所述的顶盖上焊接用以方便提携的手柄。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水循环的回水系统,在回水收集管的上部开口处设置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所述若干个具有内螺纹的套管与胶皮软管端头的快速接头螺纹连接,避免了回水外溢现象的发生,同时避免了杂质通过孔洞进入回水管道,污染整个循环水系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水循环的回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回水漏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剖面图。
图5为图3所述回水漏斗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回水漏斗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B-B剖面图。
图8为图7所述回水漏斗中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回水支管,2、回水收集管,3、顶盖,4、套管,5、手柄,6、胶皮软管,7、设备出水口,8、快速接头Ⅰ,9、快速接头Ⅱ。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海南中航特玻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508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