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榨油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51503.X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3679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余邦东;喻勋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安市粮油机械厂 |
主分类号: | B30B9/14 | 分类号: | B30B9/14 |
代理公司: | 瑞安市翔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3222 | 代理人: | 陈向东 |
地址: | 325200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榨油机 | ||
技术领域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是一种榨油机,特别是一种生产能力特别大的螺旋榨油机,具体涉及的是一种榨油机榨油区域榨螺底径、螺距、锥度形成特定的压缩比,具有大产量、低残油的实用发明。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各类型螺旋榨油机具有相同的压榨原理,当其生产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饼中残油率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生产能力大,饼中残油低、成本可控的易于被用户接受一种螺旋榨油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该种螺旋榨油机,该机包括有料斗、箱体、榨笼及螺旋轴、机架,所述螺旋轴设置在榨笼内,并通过箱体内的齿轮传动间接与电机传动连接,所述榨笼的笼壁上分布有出油槽,且螺旋轴的外圆周面与榨笼的内圆周面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该间隙在榨笼内形成榨油通道,所述该通道在榨笼内形成至少三级榨油区域,每个榨油区域依次连续,并且其间隙从榨笼入料口处至出料口处逐步缩小,所述每级区域由送料区与榨油区连接形成,所述送料区其螺旋底径大致相等,所述榨油区螺旋底径逐渐增大成锥形底径。
所述一级榨油区域总长为560-610毫米,该区域的送料区榨螺外径为130-140毫米,螺旋为单螺旋,螺旋筋宽5-10毫米,螺距100-120毫米,螺旋底径80-90毫米,螺旋后坡度30-40度之间,所述榨油区小端底径为80-90毫米,大端底径为120-130毫米,螺旋筋起始宽度5-10毫米,螺距80-90毫米,螺旋后坡度为30-40度之间;所述二级榨油区域总长为260-290毫米,该区域的送料区榨螺外径为130-140毫米,螺旋为单螺旋,螺旋筋宽8-12毫米,螺距60-70毫米,螺旋底径100-110毫米,螺旋后坡度40-50度之间,所述榨油区小端底径为100-110毫米,大端底径为125-135毫米,螺旋筋起始宽度8-13毫米,螺距60-70毫米,螺旋后坡度为30-45度之间;所述三级榨油区域总长为230-260毫米,该区域的送料区榨螺外径为130-140毫米,螺旋为单螺旋,螺旋筋宽10-20毫米,螺距50-60毫米,螺旋底径115-125毫米,螺旋后坡度40-45度之间,所述榨油区小端底径为120-130毫米,大端底径为130-138毫米,螺旋筋起始宽度10-20毫米,螺距50-60毫米,螺旋后坡度为30-45度之间。
本实用新型将榨油通道设置为三个区域,螺旋底径为锥形,螺距从进料到出料逐渐缩小,因此其形成的空间间隙会逐步减小,当物料从进料区被螺旋通道送入榨油区域时,物料将受到因此形成的压缩力,本实用新型技术通过上述尺寸在整机上通过无数次试验后将数据进行固定,实现了残油较低的情况下产量得到大幅提高,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解决了提高生产能力与控制残油之间的矛盾,具有实质性特点与进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螺旋轴榨油区域分布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螺旋轴榨油区域的数值划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其实施例,下面再结合附图进一步来描述有关细节及工作原理。该种螺旋榨油机,该机包括有料斗1、箱体2、榨笼3、螺旋轴4、机架5,所述螺旋轴设置在榨笼内,并通过箱体内的齿轮传动间接与电机传动连接,所述榨笼的笼壁上分布有出油槽,且螺旋轴的外圆周面与榨笼的内圆周面之间设有间隙,所述该间隙在榨笼内形成榨油通道,所述该通道在榨笼内形成至少三级榨油区域,每个榨油区域依次连续,并且其间隙从榨笼入料口处至出料口处逐步缩小,所述每级区域由送料区与榨油区连接形成,所述送料区其螺旋轴的螺旋底径大致相等,所述榨油区螺旋底径逐渐增大成锥形底径。所述一级榨油区域A总长为560-610毫米,该区域的送料区A1榨螺外径D1为130-140毫米,螺旋为单螺旋,螺旋筋T3宽5-10毫米,螺距P4宽100-120毫米,螺旋D2底径80-90毫米,螺旋后坡度C5在30-40度之间,所述榨油区小端底径D3为80-90毫米,大端底径D4为120-130毫米,螺旋筋T4起始宽度5-10毫米,螺距P5为80-90毫米,螺旋后坡度C6为30-40度之间;所述二级榨油区域B总长为260-290毫米,该区域的送料区榨螺外径为130-140毫米,螺旋为单螺旋,螺旋筋宽8-12毫米,螺距60-70毫米,螺旋底径100-110毫米,螺旋后坡度40-50度之间,所述榨油区小端底径为100-110毫米,大端底径为125-135毫米,螺旋筋起始宽度8-13毫米,螺距60-70毫米,螺旋后坡度为30-45度之间;所述三级榨油区域C总长为230-260毫米,该区域的送料区榨螺外径为130-140毫米,螺旋为单螺旋,螺旋筋宽10-20毫米,螺距50-60毫米,螺旋底径115-125毫米,螺旋后坡度40-45度之间,所述榨油区小端底径为120-130毫米,大端底径为130-138毫米,螺旋筋起始宽度10-20毫米,螺距50-60毫米,螺旋后坡度为30-45度之间。本实用新型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将上述各数据进行采集固定,按照上述各数据进行制作的螺旋轴其榨油效果非常彻底,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物料会从料斗进入螺旋轴,由于榨笼3的内径为统一内径,因此,该榨笼的内径与螺旋轴的外径之间形成榨油区域,螺旋转动会将物料从送料区送至榨油区挤压达到榨油效果,当一级榨油区榨油完毕后,物料又会被送至二级榨油区域,然后又会从送料区域被送至榨油区域进行二次榨油,当物料从二级榨油区域出来时,最后进入三级榨油区域,在三级榨油区域的送料位置将物料送至榨油区进行最后一次榨油,最后出料口挤出形成饼枯,完成制油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安市粮油机械厂,未经瑞安市粮油机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5150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