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差速器总成锁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52041.3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065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靳少辉;张川燕;马紫辉;戴维;马坤;刘亚男;顾明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48/38 | 分类号: | F16H48/38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张红卫;左燕生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差速器 总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领域,尤其是涉及汽车差速器,具体地说是一种差速器总成锁紧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国内汽车变速器差速器总成主要是布置在横置变速器输出轴的一侧。差速器总成主要起到增扭减速以及在车轮转弯和打滑过程中重新分配的作用,主要由差速器齿圈、差速器壳体、行星齿轮系统、以及预紧螺栓等组成。
在正常运转过程中,变速器的动力传输主要通过输出轴上的主减齿轮传递到差速器齿圈上,然后再通过两端的行星齿轮机构传递给两端的传动轴、最终传递给车轮。一般差速器齿圈通过普通螺栓10和差速器壳体相连,且普通螺栓10的安装面采用一段光轴和链接孔间隙配合,螺柱与螺纹为旋入配合,如图5所示。因差速器壳体和差速器齿圈均为硬质材料所制,其接触方式为两表面微凸体接触,故其实际的接触面积非常小,通常只是名义面积的1%到0.01%,视载荷的大小和表面的粗糙程度而定,差速器壳体和差速器齿圈之间的摩擦力主要取决于螺栓预紧而产生面压力,由于整车在运行过程中的承受的载荷是变化的,传递到变速器上面便会产生了交变的冲击载荷,当这个冲击载荷超过差速器齿圈和差速器壳体之间的摩擦力时,差速器齿圈在差速器壳体上产生相对滑动,这种相对滑动传递到螺栓上,使螺栓产生倾斜,随着载荷的不断作用,最终导致螺栓松脱,从而击穿壳体,造成整车质量问题。
综上,国内技术存在如下缺陷:
(1)现有差速器总成的连接方式中,其摩擦力主要取决于螺栓的预紧力大小,当变速器的冲击载荷超过接触面摩擦力时螺栓存在失效风险;
(2)螺栓光杆处和螺纹孔的配合处为间隙配合,因缺少支撑在承受冲击载荷过程中存在倾斜的风险,继而加速螺栓松脱的速度。
而就国外技术而言,KR20030050102、 KR200400900731为现代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两项专利,前者将差速器齿圈和壳体通过花键进行固定,其工艺复杂,要求精度高,承载扭矩受限;后者采用传统的螺栓连接将差速器壳体和齿圈进行固定,但是其加工难度大,成本高,对于螺栓孔的加工精度要求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差速器总成锁紧装置,通过在差速器壳体和差速器齿圈之间增加间接摩擦面的方式,大大地提高了总的实际接触面积,在相同的螺栓打紧力矩下明显地提高了差速器壳体和差速器齿圈之间的抗滑动能力,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了摩擦力矩,大大降低整车运行过程中因交变载荷而引起的接触面滑移以及螺栓脱落等失效可能。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壳体和齿圈之间的抗滑动能力,从而减少在整车运行过程中的接触面滑移,加工精度要求低。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差速器总成锁紧装置,包括差速器壳体、摩擦垫片与差速器齿圈;摩擦垫片垂直于差速器的轴向固定设置,且位于差速器齿圈与差速器壳体间的环状相接区域,为环形片状,其两径向表面凹凸不平,带有垂直于差速器总成旋转方向的摩擦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化,所述摩擦垫片上设有沿厚度方向通透的螺栓孔,螺栓孔环形阵列;差速器壳体、摩擦垫片与差速器齿圈经轴向设置的锁紧螺栓固联于一体;摩擦垫片上螺栓孔的通过位置以及摩擦垫片的内环面、外环面均设有挡油板。(用于阻止润滑油流入接触面从而影响摩擦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摩擦垫片的外周边缘上还固定有均布的限位块,限位块沿轴向设置并向外侧方向延伸。(限位块用于在摩擦片安装过程中的限位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进一步的优化,所述差速器齿圈和差速器壳体的轴向相接处过盈配合(从而保证了齿圈在承受倾翻力矩时,差速器壳体对它的支撑);锁紧螺栓和螺栓孔之间采用过渡配合(从而起到导向定位作用)。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还有:所述摩擦垫片为软质金属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520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