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吸能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54441.8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182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赵东辉;王菊;陈如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徐先禄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保险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部件,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为满足行人安全保护要求,汽车前保险杠上往往需要安装一个能在汽车与行人腿部碰撞时吸收能量的装置。目前的前保险杠吸能装置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泡沫吸能装置:如图1所示,这种吸能装置通常采用横截面为矩形或者类矩形的实心泡沫结构,其长度一般与前保险杠相同,该泡沫吸能装置通常卡扣在前保险杠上。在碰撞过程中,通过泡沫的压缩而达到吸能的效果,但由于泡沫压缩程度的限制,当泡沫被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就再无法继续压缩吸能,所以该种装置不能完全利用现有的吸能空间。
(2)塑料吸能装置:这种吸能装置通常采用横截面为矩形或者梯形的塑料薄壁结构,并由前、上、下三个碰撞吸能面组成,在上、下碰撞面上设弱化孔,该种塑料吸能装置一般与前保险杠长度相同或者略短,并通过粘胶粘接在前保险杠上。如图2、图3、图4所示为现有某车型的塑料吸能装置,其A-A截面为等腰梯形,上、下碰撞吸能面与前碰撞接触面均呈105°,在上、下碰撞吸能面上设有矩形弱化孔。在碰撞过程中,通过前、上、下碰撞面组成的结构的变形而达到吸能效果,此种装置不受压缩率限制,可以充分利用吸能空间,但其生产成本较高,且其性能易受温度影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较低、能够有效变形吸能、减少碰撞对行人腿部伤害的汽车前保险杠吸能装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吸能装置,包括前碰撞接触面、上碰撞吸能面及下碰撞吸能面,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碰撞接触面和上、下碰撞吸能面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上、下碰撞吸能面分别位于前碰撞接触面的上、下两侧,并与前碰撞接触面连为一体;所述的上碰撞吸能面与前碰撞接触面间呈锐角连接,下碰撞吸能面与前碰撞接触面呈钝角连接;在上、下碰撞吸能面上间隔均布有相互平行的腰形弱化孔。
优选的方案是:上碰撞吸能面与前碰撞接触面间所呈锐角为70°,下碰撞吸能面与前碰撞接触面间所呈钝角为135°。将上、下碰撞吸能面外缘向外弯折形成焊接边。
本实用新型由于其上、下碰撞吸能面与前碰撞接触面间存在一定角度,使其横截面呈斜梯形结构,当受到水平冲击时,斜梯形结构的不稳定形决定该吸能装置很容易产生压缩变形,吸收碰撞能量。而且因在上、下碰撞吸能面设有腰形弱化孔,弱化了整个装置的强度,加速金属材料的屈服速度,从而使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的变形吸能,并能避免碰撞前期材料屈服过慢带来的对行人腿部冲击加速度峰值过高的问题,到达了减少碰撞对行人腿部伤害的目的。同时因本实用新型采用金属材料,也减少了生产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泡沫吸能装置应用实例立体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塑料吸能装置应用实例立体图;
图3是图2的A-A剖面图;
图4是图2中椭圆圈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吸能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B-B剖面图;
图7是图5的腰形弱化孔俯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吸能装置的应用实例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接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阐述:
如图5、图8所示一种汽车前保险杠吸能装置1,包括前碰撞接触面11、上碰撞吸能面12及下碰撞吸能面1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碰撞接触面11和上、下碰撞吸能面12、13采用金属材料制成;上、下碰撞吸能面12、13分别位于前碰撞接触面11的上、下两侧,并与前碰撞接触面11连为一体;所述的上碰撞吸能面12与前碰撞接触面11间呈锐角连接,下碰撞吸能面13与前碰撞接触面11呈钝角连接;如图7所示在上、下碰撞吸能面12、13上间隔均布有相互平行的腰形弱化孔14。
如图6所示上碰撞吸能面12与前碰撞接触面11间所呈锐角为70°,下碰撞吸能面13与前碰撞接触面11间所呈钝角为135°。将上碰撞吸能面12、下碰撞吸能面13外缘向外弯折形成焊接边15,通过焊接边与前保险杠4的焊接实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汽车前保险杠吸能装置的安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5444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机器视觉的安全带佩带识别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扶手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