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截油排水阀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55055.0 | 申请日: | 201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844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朱威;栗成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洪湖市蓝天安环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K31/18 | 分类号: | F16K31/1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3214***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截油排 水阀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石油化工,仓储运输等领域的排水技术,特别涉及截油排水阀。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工业的迅速发展,防火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根据GBJ74-84《石油库设计规范》和GB50160-92《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为确保油罐区的安全,油罐区防火堤的雨水排放和污水排放口均应设置排水隔油装置。目前许多油罐区场地的雨水排放设备仍然不够完善,油罐区防火堤内雨水排放的问题是有关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杜绝因此而带来的安全隐患,需要设置截油排水阀以响应石化行业油罐罐区排放雨水的安全化、自动化排放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截油排水阀,它可有效解决雨水及时、安全、自动化的排放的问题,避免人工操作不及时带来的隐患。
本实用新型给出的截油排水阀由浮筒1、小阀2、小阀连杆3、大阀4、大阀连杆5、法兰6、出水筒7、及O型密封圈9组成;出水筒7上装有法兰6,在出水筒内设置有小阀2及大阀4,并且小阀2及大阀4与出水筒7之间装有O型密封圈9;需要排出的水通过小阀2及大阀4进入出水筒,经由出水桶排出,小阀2通过与浮筒1连接,大阀4通过大阀连杆5与浮筒1链接;浮筒1的密度介于水的密度与油的密度之间。
进一步,截油排水阀还包括配重,所述配重与小阀连杆3、大阀连杆5及浮筒1连接。
进一步,浮筒1上装有螺堵10及螺堵O型密封圈11。
本实用新型的截油排水阀根据截油排水阀根据油水密度不同的特点,依靠浮筒在油水介质中的浮力差实现截油排水。具有排水能力大,抗腐能力强的特点,实现了储罐库区截油排水完全自动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截油排水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技术方案进行介绍。
本实用新型根据截油排水阀根据油水密度不同的特点,依靠浮筒在油水介质中的浮力差实现截油排水。
本实施例的截油排水阀由浮筒1、小阀2、小阀连杆3、大阀4、大阀连杆5、法兰6、出水筒7、及O型密封圈9组成。进一步还装有配重8,在浮筒1上装有螺堵10及螺堵O型密封圈11。
出水筒7上装有法兰6,在出水筒内设置有小阀2及大阀4,并且小阀2及大阀4与出水筒7之间装有O型密封圈9。需要排出的水通过小阀2及大阀4进入出水筒,经由出水桶排出。小阀2通过小阀连杆3与浮筒1连接,大阀4通过大阀连杆5与浮筒1链接。浮筒1的密度介于水的密度与油的密度之间。
沉砂井里有水,且达到一定高度时浮筒1上浮,通过小阀连杆3只要较小的力就能将减压阀打开,并使小阀2阀芯中的通气孔打开,水从小阀2流入出水筒7内,实现减压,浮筒继续上浮,将大阀4阀片打开,水从大阀进入出水筒7内,由出水筒排水。沉砂井中介质为油时,浮筒下沉,通过连杆将小4阀阀芯的通气孔闭合,进而将小阀2关闭,阻止油品外泄,可以防止油品外泄而造成事故。当天气干旱沉砂井内无水时,阀片自动保持关闭状态。当储油罐区排放系统介质为油水混合物时,油水在沉砂井内分层,水在下部由阀片排出,油被截留在沉砂井内,只要收集沉砂井里的油即可。因此,实现了储罐库区截油排水完全自动化。
进一步,为了能够有更好的性能,在该截油排水阀上装有配重8,配重8用于使得浮筒1及连杆3、5更灵敏的工作。在浮筒1上装有螺堵10及螺堵O型密封圈11,保证浮筒1的寿命与稳定性。
上述实施例中的截油排水阀具有排水能力大,抗腐能力强的特点,主体为不锈钢。由于增加了配重,其转动灵活,工作可靠。并且该设计结构体积小、维修方便、不需补充水,冬季管理方便。采用双阀先导式结构,不需动力、因此安全,而且动作灵敏可靠。在有油状态下,将油截留在堤内。在无介质状态下阀门自动关闭,确保油品油罐区安全。
该截油排水阀由浮体在介质中所受浮力的差异来实现控制,适用于油品≤970kg/m3的油品区。在安装时,该截油排水阀要垂直安装,安装后阀底距池底大于500mm。在其上的O型密封圈选择耐油橡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洪湖市蓝天安环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洪湖市蓝天安环节能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5505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