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摩托车自动变速控制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56703.4 | 申请日: | 201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293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陈美云;刘建国;程兴春;向星;李俊峰;彭庆丰;阳峰;刘英明;王光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 |
主分类号: | B62M25/08 | 分类号: | B62M25/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弘旭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0209 | 代理人: | 周韶红 |
地址: | 400032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摩托车 自动 变速 控制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自动变速控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摩托车技术的日益发展,用户对摩托车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摩托车既要驾驶操纵方便,又要节能环保省油。目前市场上普通的摩托车(弯梁车、骑士车)由于骑行时必须人工换挡,使得驾驶操纵性上需要人为主观判断换档时刻,并且需要手脚配合具有相当的协调性才能平稳换档,对于大多数女性或者无经验的驾驶人员来说有一定的困难;现有的离心式无级变速(CVT)摩托车,骑行时不需要人工换挡,但也存在传动效率低、燃油耗率高,成本价格高等缺点;采用行星齿轮传动的自动变速机构,已经应用于汽车上,而由于成本、工艺和体积等原因,目前尚未应用于常规摩托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摩托车自动变速控制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摩托车自动变速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自动变速控制单元、电动换档执行器、油门控制及执行单元;
其中电动换档执行器:包括换档电机、减速齿轮和变速轴,换档电机通过减速齿轮和变速轴上的扇形齿轮的传动,驱动变速轴执行换档操作;
油门控制及执行单元:控制油门进行开闭工作;
自动变速控制单元:控制电动换挡执行器进行换挡操作,在换档操作执行前,油门控制及执行单元接到回油指令,减小油门开度,从而降低发动机转速以减小换档变速冲击;换挡结束后,根据档位情况调整油门开度。
所述系统还包括位置判定单元、附件和接口;
其中,判定单元:判定变速轴是否旋转到位:
附件:包括手动换档单元,提供手动强制加减档功能;
接口:提供摩托车各种状态和故障的测试、数据读取功能。
所述电动换档执行器中减速齿轮包括双联齿轮Ⅰ和双联齿轮Ⅱ,其中换挡电机设置于发动机右曲轴箱体上,右曲轴箱体与右曲轴箱盖之间并列布置两个相啮合的双联齿轮Ⅰ和双联齿轮Ⅱ,变速轴上安装有扇形齿轮,扇形齿轮与双联齿轮Ⅱ啮合,换挡电机的输出轴驱动双联齿轮Ⅰ转动,进而通过双联齿轮Ⅱ的传动带动扇形齿轮转动,最终使变速轴旋转。
为了准确判定变速轴的位置,所述判定单元包括
至少两个动触头,固定于底座上,接高电位;
扇形齿轮的金属盘面接地,扇形的金属盘面与动触头始终接触,金属盘面上设置有绝缘触点,绝缘触点位于以变速轴为圆心、以变速轴到各个动触点与金属盘面相接触点的距离为半径的弧上;
当扇形齿轮旋转至不同档位时,所有动触头得到的整体电位组成情况互不相同。
作为进一步优化,为了使得动触头与盘面之间接触良好,所述底座上固定有顶端开口的柱形空心绝缘外壳,绝缘外壳内设置有金属内壁,凸形的动触头套装于绝缘外壳内,凸形的动触头的下部大于绝缘外壳上部开口,且与金属内壁始终保持接触,金属内壁通过引出线接高电位,动触头的底部与底座之间设置有弹簧。
所述动触头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动触头和第二动触头,绝缘触点为四个,分别为第一绝缘触点、第二绝缘触点、第三绝缘触点和第四绝缘触点;
其中第二绝缘触点和第三绝缘触点并列排列,第一绝缘触点和第四绝缘触点分别位于第二绝缘触点和第三绝缘触点连接而成直线的两侧,第一绝缘触点和第四绝缘触点位于不同的弧上。
所述油门控制及执行单元包括与油门拉绳串联连接的丝杆,在换档操作前,油门控制及执行单元接到回油指令,控制油门控制电机驱动丝杆增加直线位移,以增加油门拉绳的长度,从而降低油门开度,降低发动机转速以减小换档冲击;换档操作执行结束后,根据换挡后的档位信息驱动丝杆反向或反向转动,将油门开度减少或增加到指定的位置。
本实用新型有效利用了普通摩托车发动机的原有结构,使摩托车发动机具备自动换挡功能,整体结构简单、紧凑,布置合理。既保留了原有摩托车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在摩托车整机系统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实现自动变速功能。与现有的MT摩托车相比,采用本技术的摩托车操作方便,乘骑舒适;与现有CVT摩托车相比,采用本技术的摩托车具有传动效率高,动力性、经济性好,制作成本低等优点,同时通过判定单元可以准确控制变速轴所在位置,提高了控制的准确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判定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俯视图;
图5是实施例3中扇形齿轮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4中扇形齿轮内侧面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未经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567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