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良型A/A/O池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61564.4 | 申请日: | 201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653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孙东晓;王靖;尹朝援;李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上海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 |
代理公司: | 上海三方专利事务所 31127 | 代理人: | 吴干权 |
地址: | 200436 上海市闸***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改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A/A/O(即Anaerobic-Anoxic-Oxic,厌氧-缺氧-好氧)池,具体是一种改良型无缝A/A/O池。
[背景技术]
给排水构筑物根据工艺需要,平面形状多设计成圆形或矩形。
对于圆形水池而言,结构受力情况好,便于采用各种技术手段进行抗裂施工,目前设计和施工技术比较成熟,多采用后浇带和无粘结预应力结合的办法,结构抗裂可以达到满意的效果。
而矩形水池,目前的分析研究相对不足。因此《给排水工程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第6.2.1条要求,地面以上水池设伸缩缝间距一般为30m,一般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作为连接和止水结构。当长度、宽度较大时,须纵横方向设置变形缝,将底板和池壁断开。
大型水池长宽方向尺寸都较大,须纵横方向设置变形缝,将底板和池壁断开,橡胶止水带便出现十字形或T型接头,接头位置比较薄弱。存在以下问题:
⑴大型水池伸缩缝抵抗水压大,分布复杂,施工及维修极为复杂。
⑵伸缩缝主要材料为橡胶止水带,其抗老化和耐久性均难以达到设计使用期,今后更换困难。
⑶伸缩缝可以协调温度和干缩产生的变形,但对于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变形适应能力不强,补偿作用又十分有限。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不均匀沉降发生的位置难以预料,在某些情况下,设缝破坏了结构整体性,反而降低了结构对不均匀沉降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止水带在变形后处于一定的受力状态工作,对橡胶止水带本身质量以及锚固性能要求均较高,容易产生破损,从而破坏结构防渗体系。
⑷橡胶止水带处固定橡胶止水带的钢筋较密,给施工带来一定难度,混凝土容易产生蜂窝和孔洞具有一定的隐患。
因以上缺陷,可能造成渗漏,不止的渗漏可能会不断冲蚀地基造成严重后果,完全修复是非常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可能会造成渗漏的缺陷,提供一种不设止水带的,带有超长混凝土结构和设置扶壁柱的改良型A/A/O池。
为实现上述目的设计一种改良型A/A/O池,其特征在于其池体由四周的外壁、设在外壁外侧的若干个扶壁柱、设在池体底部的底板组成,外壁下部埋于地下,相邻的扶壁柱间的间隔是相同的,所述的底板四周厚度大于中间厚度,所述的底板底部连接若干根CFG桩,CFG桩埋于地下,池体内部设有导流墙和浇筑带,浇筑带两纵两横将池体内空间分为九个区域,九个区域内均设有若干堵导流墙,所述的外壁壁体内部设有连续的超长绞线并由钢筋混凝土制成。
所述的外壁顶端设有水渠、管沟和缆沟。
所述的超长绞线由若干根绞线通过单孔连接器连接。
所述的相邻的扶壁柱间的间隔为3.2m。
所述的底板四周厚900mm,中部厚450mm。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对于今后施工给排水大型无变形缝水池施工具有指导意义,能够提高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提高质量,减少维修。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中: 1.外壁 2.浇筑带 3.导墙 4.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这种装置的制造技术对本专业的人来说是非常清楚的。
本实用新型建设在长江漫滩地貌时,所处地层依次为1层杂填土、2-1层粉质粘土、2-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2-2A层及以下为粉砂及细砂地层,判定为为震动液化区域
设计池体底部位于2-2层淤泥质粉质粘土层底部,因为其分布比较均匀,其下层即为富含地下水的2-2A粉砂层。
设计有效容积达30000m3,外壁薄,仅300mm厚,设扶壁柱并进行无缝结构抗裂施工。
根据混凝土性能需要,结合地材供应条件,对原材料作以下选择:
水泥:采用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石子:选用5~25㎜连续级配,提高混凝土密实性,改善混凝土抗渗性能和提高耐久性。
砂:采用细度模数为2.8的中砂,实践证明,采用细度模数较大的砂可适当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
掺合料:采用双掺技术,掺加Ⅰ级粉煤灰,S95级磨细矿粉。粉煤灰和矿粉可以有效的发挥两者的技术耦合性,替代水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并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上海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铁上海工程局有限公司;中铁上海工程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615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工浮岛水体净化装置
- 下一篇:污水站的沼气回收利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