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64457.7 | 申请日: | 2011-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44589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宝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标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1/10 | 分类号: | E02D31/10 |
代理公司: | 台州蓝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9 | 代理人: | 梅安溪 |
地址: | 31802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土地 预应力 静压 防挤土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预应力管桩基础施工技术领域,特指一种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
背景技术
自2002年浙江省颁布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建筑标准图集》(2002浙G22)以来,预应力管桩由于具有施工速度快、环境无污染、造价相对较低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地处城区的预应力管桩基础工程要求采用静压法施工,沿海地区大部分属软弱土质,其地质构造一般为表层1米左右厚的耕植土或杂填土,表层土以下1~2米厚的粘土,粘土下为几十米厚的淤泥土或淤泥质土,淤泥层下为砾砂或风化岩,这种地质采用静压法施工,其挤土效应大、入持力层深度小,经常会出现桩上浮、桩偏位大、道路地面开裂等质量安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沿海软弱土质地区实施静压法施工的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在工程桩施工区域与非施工区域之间设置有防挤沟,防挤沟内设置有应力释放孔,应力释放孔内设置有防挤土装置。
上述的防挤土装置的具体结构是:多个同轴设置的箍筋上周向固定有若干片竹片形成竹笼,竹笼的外侧设置有防止泥土挤入的纤维网布。
上述的非施工区域包括周围建筑、道路、市政管道。
上述的防挤沟与工程桩施工区域之间的距离≥2m,防挤沟与非施工区域之间的距离≥3m。
上述的防挤沟为梯形结构,其下底的宽度为0.8-1.5m、上底的宽度为1.5-2.5m、深度为2.0-2.5m,所述的应力释放孔的内径为0.4-0.6m,相邻两个应力释放孔之间的间距为1.5-2.5m。
上述的防挤沟内设置有呈直线形布置的一排应力释放孔或呈梅花布置的二排应力释放孔,工程桩施工区域内预设的建筑之间设置有一排应力释放孔。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防挤沟、应力释放孔和设置在应力释放孔内的防挤土装置适合软土地质的工程桩施工,有效解决了工程桩施工时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挤土问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本实用新型防挤土施工措施施工方便,能明显减弱挤土效应,有效防止桩上浮,确保桩基施工质量。
3、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沿海软土地质条件下15层以内的预应力管桩基础施工;适用于城区不宜采用锤击法施工的桩基工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挤沟和应力释放孔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挤土的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挤土装置的横断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应力释放孔设置为两排时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5;
软土地质预应力管桩静压防挤土结构,在工程桩施工区域4与非施工区域1之间设置有防挤沟3,防挤沟3内设置有应力释放孔15,应力释放孔15内设置有防土装置16。
在工程桩施工区域4内实施预应力管桩的静压施工。
上述的防土装置16的具体结构是:多个同轴设置的箍筋11上周向固定有若干片竹片13形成竹笼,竹笼的外侧设置有防止泥土挤入的纤维网布12。
上述的非施工区域1包括周围建筑、道路、市政管道2。
上述的防挤沟3与工程桩施工区域4之间的距离9≥2m,防挤沟3与非施工区域1之间的距离8≥3m。
上述的防挤沟3为梯形结构,其下底的宽度7为0.8-1.5m、上底的宽度6为1.5-2.5m、深度17为2.0-2.5m,所述的应力释放孔15的内径为0.4-0.6m,相邻两个应力释放孔15之间的间距14为1.5-2.5m。
本实施例中采用的防挤沟3的下底的宽度7为1m、上底的宽度6为2m、深度17为2m,应力释放孔15的内径为0.6m,相邻两个应力释放孔15之间的间距14为2m。
上述的防挤沟3内设置有呈直线形布置的一排应力释放孔15或呈梅花布置的二排应力释放孔15,工程桩施工区域4内预设的建筑之间设置有一排应力释放孔,可以有效的避免后完成的建筑对先完成的建筑的地基的影响。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标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标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6445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掺氟氧化锡薄膜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炉二次加铁水快速脱氧保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