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废液脱色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66137.5 | 申请日: | 201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30037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2 |
发明(设计)人: | 徐建新;徐建中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建新 |
主分类号: | C02F1/36 | 分类号: | C02F1/36;C02F1/72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张利强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废液 脱色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工程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废液脱色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工业废液也在突飞猛进的增加。印染、纺织、制药、化工等废液品种繁多、排放量大、结构复杂、有毒有害污染物含量高,色泽深、臭味大,是环境领域有机废液的重要组成成分,同时也是水环境污染的重要根源,给传统的水处理工艺提出了严峻考验。
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很难使印染废液处理后达标排放,而对于深度处理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近年来虽然研制出一些高级氧化法虽然可以达到基本的完全脱色和降解(脱色率可达到99%,降解率可达到97%),但又存在着能耗高且需要附加试剂投入的问题,限制了废液深度处理的应用。我国许多印染厂、纺织厂的废液大部分仅经过初级处理就排放,因处理不彻底造成二次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废液脱色的装置,能够快速、高效、无二次污染的对印染、纺织等领域废液进行脱色降解,经处理后的水可以回用于系统或者作为中水用于冲厕、洗车、景观用水直接回收利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废液脱色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气液混合系统,所述气液混合系统的壁面均匀分布等长的混合针,中央设有搅拌轴,搅拌轴上均匀分布长短不一的搅拌针。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气液混合系统壁面均匀分布等长的混合针呈中心对称或两端对称,至少左右对称呈两列,搅拌轴上均匀分布长短不一的搅拌针呈中心对称或两端对称,至少左右对称呈两列。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气液混合系统壁面的混合针和所述搅拌轴上的搅拌针在立面同一平面上有重合,可以在气液混合系统工作时形成错位搅拌,实现交叉混合。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气液混合系统顶盖均布圆孔,使乳化液由下至上可均匀成股流入所述气液混合系统上腔。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超声强化处理系统。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超声强化处理系统可以分布在所述气液混合系统上腔壁面的外部,也可以安装在所述气液混合系统上腔壁面的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气液混合系统中的搅拌轴为内置搅拌轴,气液混合系统内安装磁感应垫,搅拌轴和磁感应垫连接,气液混合系统的底端壁面外安装电机。
本实用新型利用上述装置进行废液脱色的工作流程包括:将含氧活性气体经高压脉冲放电系统处理产生活性离子混合气体;将上述处理后的活性离子混合气体与待处理废液混合;将上述混合均匀的气液混合物输送至气液混合系统进行交叉混合气液乳化处理;经乳化处理后的乳化液可以进一步经过超声强化处理系统处理。所述超声强化处理系统产生的超声波垂直于水流方向对废液进行强化处理或者与水流方向呈平行逆向对废液进行强化处理;将上述气液乳化处理后的气液混合物输送至气液分离系统,使未利用的剩余气体和液体分离;经气液分离系统分离后的气体一部分回用,另一部分经气体净化处理排放,分离后的液体回用。其中,所述含氧活性气体为氧气、氧气与氢气混合气体或者过氧化氢雾气。所述超声强化处理步骤是可选步骤。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气液乳化控制系统使气液混合物进一步混合,形成气液乳化状态,使氧化剂与有机污染物的接触面积大大增加,极大的提高了氧化反应的效率;超声强化系统更进一步加强了氧化还原反应的进程,使废液在最后一步进行充分彻底的脱色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废液脱色的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及CC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废液脱色的装置较佳实施例的工艺流程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废液脱色的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用于废液脱色的装置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包括:
实施例1:
废液经气液混合系统气液乳化处理后不经过超声强化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建新,未经徐建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661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带预充电路的电动汽车动力系统及控制策略
- 下一篇:氨吹脱吸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