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液压悬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67021.3 | 申请日: | 2011-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02554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史美杰;张军;范倩倩;潘美蕾;章阳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泛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3/10 | 分类号: | F16F13/10;B60K5/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58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液压 悬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型新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支撑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液压悬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行业中,用于支撑发动机的支撑结构一般是以橡胶为主体的减振隔振元件,通过橡胶体的弹性和自身的滞后损失衰减振动能量。随着技术的进步,为了减少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振动对汽车的影响,衰减发动机低频区域的振动,降低高频振动向车体的传递,抑制车室空腔的共鸣声,在目前汽车行业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液压悬置的方式,液压悬置常用结构是由上流道板、解耦片和下流道板把发动机悬置内部分为多个腔体,各腔体是通过流道板上的通道来实现互通的。目前的这种液压悬置的结构对于低频区域的振动能够起到减振隔震的效果,但是该结构对于发动机在中频区域和高频区域的减振隔离震效果较差,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对发动机中频区域和高频区域的振动进行减振和隔离。例如,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1288786,公开日2009年08月12日,实用型新创造的名称为汽车用发动机液压悬置,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汽车用发动机液压悬置,包括橡胶体和主体骨架,主体骨架下端上流道板、下流道板,所述的上流道板与下流道板之间装有解耦膜片,所述的橡胶体与所述膜片之间的空腔中充有液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流道板的边缘上三处或多处连接有波浪形弹性簧片。该方案通过三个波浪形弹性簧片的作用将上流道板、解耦膜片和下流道板之间得残余空气排除,从而提高发动机液压悬置使用效果和整车的舒适性;但它对于中频区域和高频区域的减振隔离震效果同样不佳,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对发动机中频区域和高频区域的振动进行减振和隔离。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型新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的液压悬置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对发动机中频区域和高频区域的振动进行减振和隔离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很好的对发动机在低频区域的振动进行减振隔震,并且还能够对发动机在中频区域和高频区域的振动进行减振和隔离。
本实用型新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发动机液压悬置,包括橡胶弹性件、与橡胶弹性件连接的第一安装结构及第二安装结构、主液室及从液室,所述的主液室和从液室之间依次设置有上流道板、解耦片、下流道板,所述的主液室和从液室内部充有液体,所述的主液室和从液室之间设置有低频调谐通道、中频调谐通道和高频调谐结构,所述低频调谐通道沿上流道板、下流道板设置并连通主液室和从液室;所述中频调谐通道沿上流道板、解耦片、下流道板设置并连通主液室和从液室。本实用型新中在主液室和从液室之间设置有低频调谐通道、中频调谐通道和高频调谐结构,是通过调谐结构和不同的调谐通道针对性的对发动机低频区域、中频区域和高频区域的振动进行减振。当发动机处在低频振动过程中时,主液室与从液室之间的液体的流动量较大,因此液压悬置内的液体主要通过截面积较大且长度较长的低频调谐通道,对低频区域的振动进行减振。此过程是由上流道板和下流道板上的流通结构来实现的。当发动机处在中频振动过程中时,主液室与从液室之间的液体的流动量较小,因此液压悬置内的液体主要通过截面积较小且长度很短的中频调谐通道,对中频区域的振动进行减振。此过程是由上流道板、解耦片及下流道板的流通结构来实现的。当发动机处在高频振动过程中时,主液室与从液室之间的液体的流动量很小、几乎不流通;因此由高频调谐结构对高频区域的振动进行减振。此过程主要是由解耦片来实现的,利用解耦片弹性变形特性,将发动机工作时冲击振动产生的衰减过程加快,使振动停止从而达到减振隔音目的。
作为优选,发动机液压悬置内部位于下流道板下方设有皮碗,所述主液室设于橡胶弹性件与上流道板之间,所述从液室设于主液室下方的下流道板与皮碗之间。主液室的一部分壁部是由橡胶弹性件构成的,橡胶弹性件本身具有减振效果,同时还可以将橡胶弹性件得振动冲击传递到主液室,通过主液室和从液室内的液体进行减振。皮碗设置使得从液室的形成,从液室的一部分壁部是由皮碗构成的;利用皮碗的橡胶弹性变形的特性,将发动机工作时冲击振动产生的衰减过程加快,使振动停止从而达到减振、隔音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泛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泛亚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670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