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可控气氛真空箱式高温炉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72098.X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5017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闵永刚;段永华;李辉;杨文斌;张乐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7B17/02 | 分类号: | F27B17/0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刘国智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可控 气氛 真空 箱式 高温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加热炉技术领域,涉及电加热设备,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可控气氛真空箱式高温炉。
背景技术
当前材料、化工、煤炭等行业实验室在进行物料的烧结、加热、热化学分析时,大多采用热重分析仪或箱式高温炉,但是由于热重分析仪所能处理的物料一般情况下仅为20mg左右,物料量不能满足相应的检测和分析;而普通箱式高温炉仅能实现物料的烧结、加热和热化学分析,不能很好的对升温过程中物料的质量变化情况。造成热重分析和物料烧结、加热后物料形貌表征不能同步进行,给实验和研发人员带来很多不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可控气氛真空箱式高温炉,在保证箱式高温炉可以实现物料的烧结、加热、热化学分析的同时,使其具有堆积态和模拟稀相悬浮态的热重分析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新型可控气氛真空箱式高温炉,包括炉膛14,炉膛14位于炉体15中,在炉体15的顶部与炉膛14的间隙中设置有顶部天平1,在炉体15的底部与炉膛14的间隙中设置有底部天平11,顶部天平1下方连接吊钩3,吊钩3伸入到炉膛14内部,底部天平11上方连接托盘8,托盘8位于炉膛14内部。
所述炉膛14自上到下采用等间隔的分段式结构,每个分段中设置单独的加热体5,相邻的分段用Al2O3耐高温材料隔开。
所述炉体15由炉体内胆壳10和包围在炉体内胆壳10外的炉体外壳4组成,炉膛14位于炉体内胆壳10内部。
所述顶部天平1和底部天平11都设置于炉体内胆壳10和炉体外壳4之间。
所述炉体外壳4上设置有出气孔2。
所述炉体外壳4采用冷轧钢板密封焊接,接口处均采用水冷套保证密封性能。
所述炉膛14的炉膛壳体7与炉体内胆壳10之间填充保温层6。
所述保温层6采用1700/400型摩根或阿尔赛高纯氧化铝纤维。
所述炉膛14的膛内底部设置有进气管9,炉体内胆壳10和炉体外壳4之间设置有混气室12,炉体外壳4上设置有进气孔13,进气管9通过混气室12与进气孔13连通,为炉膛14布风。
所述进气管9为Y字形,一端连通混气室12,另外两端实现布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由于本实用新型加装了天平,同时采用炉体密封技术,并且可外接真空和配气系统,使本实用新型在实现烧结、加热和热化学分析的同时也具有了热重分析的功能;
2.由于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分段加热的方式,有效降低了炉膛内部的温度梯度,保证了炉膛内部的均温性;
3.由于采用了加设吊钩的方式来模拟稀相悬浮态,所以本实用新型可以模拟物料在稀相悬浮态下的烧结、加热、热化学分析和热重分析;
4.由于本实用新型可以外接不同的气源,所以可以模拟不同气氛下物料的堆积态和稀相悬浮态下的烧结、加热、热化学分析和热重分析。
附图说明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新型可控气氛真空箱式高温炉,包括炉膛14和炉体15,炉体15由炉体内胆壳10和包围在炉体内胆壳10外的炉体外壳4组成,炉膛14位于炉体内胆壳10内部,在炉体15的顶部与炉膛14的间隙中设置有顶部天平1,在炉体15的底部与炉膛14的间隙中设置有底部天平11,顶部天平1和底部天平11都设置于炉体内胆壳10和炉体外壳4之间。顶部天平1下方连接吊钩3,吊钩3伸入到炉膛14内部,吊钩3用于固定物料,用耐高温的材料制成。底部天平11上方连接托盘8,托盘8位于炉膛14内部,托盘8用于放置坩埚,也用耐高温的材料制成。
其中,炉膛14自上到下采用等间隔的分段式结构,每个分段中设置单独的加热体5,相邻的分段用Al2O3耐高温材料隔开,可有效降低炉膛内部的温度梯度,保证炉膛内部的均温性。
炉体外壳4采用冷轧钢板密封焊接,接口处均采用水冷套保证密封性能,炉体外壳4上设置有出气孔2,根据需要,出气孔2可接抽真空系统或者冷却系统。
炉膛14的炉膛壳体7与炉体内胆壳10之间填充保温层6,保温层6可采用1700/400型摩根或阿尔赛高纯氧化铝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720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溶液喷洒系统
- 下一篇:甩干机新型防滴水盖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