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控硅模块保护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76778.9 | 申请日: | 201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2616761U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葛政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海顺电力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0 | 分类号: | H02H9/00;H05K7/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031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控硅 模块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控硅模块保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应用在中频电源的可控硅模块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中频电源电路中,一般采用均流电感作为可控硅模块的保护装置,串联在电感器和可控硅模块之间,以保护可控硅模块在电流异常等特殊情况下能正常工作,并在极端情况下保护可控硅模块的安全。现有技术中的可控硅模块保护装置,如图1所示,由电感器1引出的铜排3连接在均流电感4中部,然后再由均流电感4的两端各引出一条铜排3连接到可控硅模块2的接线端子上,每个可控硅模块需要两个这样的保护装置。采用此种结构的可控硅模块保护装置,在工作过程中,均流电感中间位置温度过高,均流效果差,严重时可使均流电感烧坏、断开,影响生产活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可控硅保护装置的均流电感在工作时中间位置温度过高、均流效果差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可控硅模块保护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可控硅模块保护装置,上端铜排设置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所述第一引脚与电感器连接;所述第二引脚连接第一均流电感的一端,所述第一均流电感的另一端通过下端铜排连接可控硅模块;第三引脚连接第二均流电感的一端,所述第二均流电感的另一端通过下端铜排连接可控硅模块。这样,将可控硅模块的每个接线端子均使用单独的均流电感保护,可以完全避免均流 电感中间发热的问题,有效提高均流效果,保证可控硅模块安全运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均流电感由截面为方形的铜管绕成,其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第二均流电感与第一均流电感相同。在均流电感的两端设置进水口和出水口,用于通冷却用循环水,给均流电感降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控硅模块保护装置,使得每个可控硅模块的接线端子均由单独的均流电感保护,完全避免均流电感中间发热的问题,有效提高均流效果,保证可控硅模块安全运行。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可控硅模块保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控硅模块保护装置的结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2所示的一种可控硅模块保护装置,串联在电感器2和可控硅模块1之间的主电路上,通常每个可控硅模块1需要两个保护装置,这两个保护装置相同。每一组保护装置由一个上端铜排30、两个均流电感和两个下端铜排50构成。上端铜排30设置第一引脚31、第二引脚32和第三引脚33,第一引脚31与电感器2连接;第二引脚32连接第一均流电感41的一端,第一均流电感41的另一端通过其中一个下端铜排50连接可控硅模块1;第三引脚33连接第二均流电感42的一端,第二均流电感42的另一端通过一个下端铜排50连接可控硅模块1。这样,将可控硅模块1的每个接线端子均使用单独的均流电感保护,可以完全避免均流电感中间发热的问题,有效提高均流效果,保证可控硅模块1安全运行。
作为优选,第一均流电感41与第二均流电感42相同,均由截面为方形的 铜管绕成,其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401和出水口402。在均流电感的两端设置进水口401和出水口402,用于通冷却用循环水,给均流电感降温。
当中频电源工作时,主电路通电,各均流电感通电通水,冷却水由进水口401进、出水口402出,将均流电感产生的热量带走,这样冷却效果更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海顺电力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海顺电力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7677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免涂滑石粉铝铸锭用结晶器
- 下一篇:铸造轮毂边缘排气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