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小型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20577630.7 | 申请日: | 2011-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2404076U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肖旷;李天麟;张建;李永强;刘伟宁;王琳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68 | 分类号: | G01N30/6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52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化 火焰 离子化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氢火焰离子化检测装置,尤其是一种能够应用于色谱分析检测的小型化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是最常见的气相色谱检测器之一,同时也可作为独立的分析单元用于烃类化合物的分析,该类检测器的特点在于对所有有机化合物均有响应,线性范围宽,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包括机箱、进气底座、排气口及燃烧室,所述燃烧室包括极化极、燃烧室外壳和收集极;一般对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装配要求是严禁收集极、极化极与机箱外壳之间短路。为满足上述要求,常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一般在收集极信号接头、极化极信号接头、燃烧室各接头之间采用很厚的陶瓷等绝缘材料进行绝缘,这就造成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的体积比较庞大,比较适用于实验室色谱分析检测。
但近年来,色谱分析仪器的小型化、便携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而常规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由于体积较大,很难适用于小型色谱仪器,但由于其本身的优势仍然被用户所青睐。
为了满足这上述应用需求,研究者们开发了许多小型化的氢火焰离子化检测装置,但是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体积的缩小也带来许多问题:
1、采用固定式的一体化设计,制作及拆解维护不便;
2、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整体体积的缩小使信号接头尤其是收集极信号接头与火焰的距离变近,其内绝缘材料的绝缘性在火焰的高温作用下会变差,这就会使得信号接头的金属探针与其外壳之间产生漏电流,使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信号噪声和漂移变大,最终分析结果不准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信号屏蔽良好,稳定可靠,制作维护方便的信号接头及小型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小型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装置,包括机箱和检测器,所述检测器包括进气底座、燃烧室及排气口;所述燃烧室包括燃烧室外壳、收集极和收集极信号接头,其特点是:
所述检测装置还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将检测器固定在机箱中;
所述燃烧室与机箱之间绝缘;
所述信号接头,包括接头外壳、金属探针及接头填充体,所述接头填充体使金属探针与接头外壳绝缘;所述金属探针、接头外壳及燃烧室外壳等电位。
进一步,所述固定座将检测器与机箱之间绝缘。
进一步,所述进气底座、排气口与燃烧室外壳之间采用绝缘体绝缘。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座和/或接头填充体的材料为绝缘材料PEEK或PTFE。
作为优选,信号线屏蔽层与所述接头外壳相连接;信号线中心层与金属探针相连接。
作为优选,信号接头外壳与燃烧室外壳相连。
进一步,在信号接头朝向燃烧室的一端设置空气隔热层,用于将信号接头的金属探针与接头外壳之间绝缘且隔离燃烧室内的火焰及信号接头内的接头填充体。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体积较小,可拆卸,拆装及维护方便;
2、在保证小体积的同时,信号屏蔽良好;
3、信号更稳定,分析更准确。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的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检测装置A-A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的信号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的信号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图2,一种小型化氢火焰离子化检测装置,包括机箱、点火器1、检测器2和固定座3,所述检测器2包括进气底座21、燃烧室22及排气口23;
1、所述固定座3将检测器2固定在机箱中;
在使用过程中,要求氢火焰离子化检测装置的检测器不能与机箱短路,则在小型化的过程中,检测器2与机箱之间的空间非常有限,使得燃烧室与机箱的距离很近,传统的燃烧室与机箱的设置方式不再适用。其中,传统的设置方式,不需要燃烧室与机箱绝缘也能很好的满足不能短路要求。
本实用新型将所述燃烧室与机箱之间绝缘,以满足在有限空间内不能短路的要求。
并进一步,所述固定座3为绝缘材料,使检测器2与机箱之间绝缘;
同时,作为优选,所述进气底座21、排气口23与燃烧室22之间采用绝缘体相隔,绝缘体的材料为绝缘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2057763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