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01215.X | 申请日: | 2011-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1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圷直人;长泽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1/19 | 分类号: | B62D1/19;B60R21/05;B62D1/18;B62D5/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黄永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吸收 转向 装置 | ||
1.一种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向柱、转向轴、柱侧托架、及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
该转向轴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该转向柱的内侧,能够在从该转向柱的后端开口突出了的后端部支承固定方向盘;
该柱侧托架具有向上述转向柱的左右两侧方向突出、在被固定在了车身上的部分以基于向前方的冲击负荷能够向前方脱落的方式被结合的一对安装板部,该柱侧托架被支承在该转向柱上并且以能够与该转向柱一起产生轴向位移的方式被支承在上述车身上;
该电动式动力转向装置具有被支承在上述转向柱的前端部上的壳体和从该壳体向单侧方向突出了的电动机,将该电动机作为动力源施加对上述转向轴的旋转的辅助转矩,
从上述转向柱的中心轴到上述安装板部与被固定在上述车身上的部分的结合部的距离在该转向柱的两侧相互不同,与存在于设置了上述电动机的一侧的安装板部相关的上述距离比与存在于该电动机的相反侧的安装板部相关的上述距离更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结合部处具有在上述安装板部与被固定在上述车身上的部分之间配置的、与它们双方连接固定的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安装板部与被固定于上述车身的部分之间设有一对能量吸收构件,该一对能量吸收构件分别通过对能够塑性变形的金属板进行弯曲成形而形成,并且分别具有塑性变形部,该塑性变形部随着上述安装板部向前方脱落而一边产生塑性变形一边容许这些安装板部的向前方的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安装板部具有在各个后端缘开口的切口,
被固定在上述车身上的部分具有盒,该盒相对于该被固定在车身上的部分以即使在施加了上述冲击负荷的情况下也阻止了向前方的位移的状态受到支承,而且,在配置于上述切口的各个内侧的状态下,相对于上述安装板部,以在对这些安装板部施加了上述冲击负荷的状态下能够从上述切口向后方脱出的方式进行卡定;
在这些盒与上述安装板部之间设有一对能量吸收构件,该一对能量吸收构件分别通过对能够塑性变形的线材进行弯曲成形而形成,在对上述安装板部施加了上述冲击负荷的情况下,一边使上述线材伸长一边容许这些安装板部向前方产生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壳体侧托架,其具有一对前侧安装板部,该一对前侧安装板部朝上述转向柱的左右两侧方向突出,以基于向前方的冲击负荷能够向前方脱落的方式结合在被固定在车身上的部分上,该壳体侧托架被支承在上述壳体上并且以能够与该壳体一起进行轴向位移的方式被支承在上述车身上;
从上述转向柱的中心轴到上述前侧安装板部与被固定在上述车身上的部分的结合部的距离在该转向柱的两侧相互不同,与存在于设置了上述电动机的一侧的前侧安装板部相关的上述距离比与存在于该电动机的相反侧的前侧安装板部相关的上述距离更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冲击吸收式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上述前侧安装板部与被固定在上述车身上的部分之间配置的、与它们双方连接固定的构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121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