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及钢制连续壁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02847.8 | 申请日: | 2011-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20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龟山彰久;永尾直也;田中宏征;西山辉树;冈本政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E02D5/04 | 分类号: | E02D5/04;E02D17/04;E02D2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制 连续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土木建筑工程中防止砂土等崩落的挡土壁、地下构造物的壁、河川或港湾的护岸或岸壁、道路工程等的护壁等所采用的连结钢板桩而成的钢制连续壁及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土木建筑领域中,作为防止砂土等崩落的挡土壁、河川护岸、道路护壁等所采用的地下连续壁用钢材,通常使用钢板桩。该钢板桩有直线形钢板桩、U形钢板桩、Z形钢板桩、帽形钢板桩、箱形钢板桩(利用焊接使两个U形钢板桩一体化而成为箱状的构造)等种类。公知有一种出于提高连结这样的钢板桩而成的壁体的截面性能的目的,而将H形钢或CT钢等的加固件全长焊接于该钢板桩使它们一体化而成的组合钢板桩。
该组合钢板桩虽然截面性能非常优秀,但由于形状复杂,无法紧凑地堆积,体积较大,因此,在搬运时难以一次将许多个组合钢板桩堆叠在车辆上,存在运送成本升高等问题。
因此,从重视搬运便利性的方面考虑,也存在将钢板桩和加固件不是一体化而是分别搬运至工程现场,在现场将它们一体化这样的方法。但是,在工程现场难以进行全长焊接这样的作业,因此,难以实现得到较高的截面性能这样的一体化。另外,有时也需要修正由全长焊接引起的钢板桩的热应变。
另一方面,即使钢板桩和加固件利用全长焊接等并未完全一体化,只要钢板桩和加固件进行所谓的组合梁这样的行为,与仅有钢板桩的情况相比,截面性能也会上升。为了这样地发挥功能,打设在地面中的钢板桩和加固件必须实质接触。
作为这样的钢板桩壁,提出了一种钢板桩的腹板和H形钢的凸缘仅在地上侧的一端被约束的构造的地下连续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作为该地下连续壁的施工方法的一例,还提出为了防止在设置过程中钢板桩的腹板和H形钢的凸缘在地下内分离,将钢板桩的腹板和H形钢的凸缘的地上侧一端的相反侧、即地下侧一端临时固定。
另外,还提出了一种在钢板桩的单面上具有嵌合构件(角钢、引导件),将其与作为加强钢材(加固件)的H形钢的凸缘嵌合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3)。
在专利文献2中,嵌合构件设于钢板桩全长,钢板桩和H形钢以嵌合的状态组装。在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这样的方法:嵌合构件设于钢板桩全长(也可以不连续)或者仅设于钢板桩上端部,在首先打设钢板桩之后,将嵌合构件作为引导件来打设H形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670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2-5716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5-2992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通常钢板桩长于10m的情况较多,因此,在仅对专利文献1所示的钢板桩的上下端进行临时固定的情况下,在将钢板桩悬吊下降到规定位置等时,临时固定部发生破损、变形的可能性较高,在向地面打设时,钢板桩和H形钢有可能分离。因此,仅是简单的临时固定是不够的,需要将钢板桩和H形钢的上端部及下端部一体化,结果加工费上升,产生与上述全长焊接的情况同样的课题。
另外,在专利文献2、3所示的钢板桩壁中,全长设有引导构件的方式在材料、加工等的成本方面非常不利。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通过首先将钢板桩打入到地面,之后在设于钢板桩的嵌合构件的引导下打入H形钢,分别能用较小的打入力打入,因此,存在能够使用小型的打设机这样的优点,但在全长设有引导构件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存在成本上的问题。另外,仅在钢板桩的上端部设有嵌合构件的情况下,无法确认在地下部中钢材是否相互接触,倘若钢板桩和H形钢分开,就无法发挥必要的截面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这样的钢制连续壁的施工方法及钢制连续壁,即,即使不将钢板桩和加固件全长焊接,且不设有遍及钢板桩或者加固件的全长的嵌合构件地将钢板桩和加固件分别打设在地面中,也能够实现使钢板桩和加固件可靠地互相接触的状态。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28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