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滚轮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03506.2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19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久松健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62D55/15 | 分类号: | B62D55/15;B62D55/088;B62D55/10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张宝荣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滚轮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合装备于例如液压铲车等作业车辆的履带式行驶装置中的滚轮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作为对在同轴心上互相可相对旋转的两个部件间进行密封的部件,例如有在专利文献1中公示的带轴密封。该带轴密封是配置于内周侧的内周侧密封部和配置于外周侧的外周侧密封部互相可滑接地组合而构成。
可是,当在内周侧密封部和外周侧密封部的密封滑接部分侵入了土砂等时,会加快密封的磨损,使密封的寿命极度缩短。因此,实施防止土砂等侵入密封滑接部分的方法,对提高密封的寿命变得重要。另外,在专利文献1的带轴密封中,通过以跨内周侧密封部和外周侧密封部的方式设置盖部件来阻止土砂等侵入密封滑接部分,防止密封的早期磨损。
另一方面,在例如液压铲等作业车辆中,作为其底盘装置广泛使用履带式行驶装置。在装备于该履带式行驶装置的滚轮装置中,在与履带接触滚动的辊子和支承该辊子并使其可旋转的辊轴之间的环状空间,装入浮动密封(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专利第380830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149111号公报
在代替上述滚轮装置的浮动密封而使用带轴密封的情况下,存在以下的问题。
即,为了使带轴密封不损伤地适当装入辊子和辊轴之间的环状空间,需要对密封的外侧端面作用均等的推压力。要使均等的推压力作用于密封的外侧端面,需要特别的工具等,装配性恶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滚轮装置,其能够同时实现密封的寿命提高和装置的装配性的提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滚轮装置具备与履带接触并滚动的辊子、支承所述辊子并使其能够旋转的辊轴、以及装入所述辊子和所述辊轴之间的环状空间的密封,所述滚轮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密封通过将配置于内周侧的内周侧密封部和配置于外周侧且压入所述辊子的外周侧密封部彼此能够滑接地组合而成,
所述滚轮装置具备安装在所述辊轴上的护环,
所述护环具有压入所述内周侧密封部的轮毂部和与所述内周侧密封部的外侧端面抵接的凸缘部,
在所述外周侧密封部的端面和所述凸缘部之间形成有间隙,且在所述凸缘部的与所述外周侧密封部对向的一侧,形成有圆周方向的槽(第一发明)。
在本发明中,优选在所述护环上一体地设有固定于该滚轮装置的安装对象部件即履带架上的安装部(第二发明)。
在本发明中,优选由所述轮毂部的端面承受来自所述辊子的推力负荷(第三发明)。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护环的凸缘部与密封的外侧端面抵接。由此,通过护环的凸缘部能够阻止土砂等向内周侧密封部和外周侧密封部的密封滑接部分的侵入。因此,能够抑制因土砂等向密封滑接部分的侵入而引起的密封的磨损,能够提高密封的寿命。
另外,在将密封装入辊子和辊轴间的环状空间时,用护环的凸缘部仅按压密封的内周侧密封部的端面。由此,对外周侧密封部不施加负荷,因此,能够保持外周侧密封部和内周侧密封部的适当的相对配置。从而能够适当地密封外周侧密封部和内周侧密封部间。
进而,由于在护环上具有向履带架安装的安装部,因此,能够使装置的装配性提高。
而且,由于用轮毂承受来自辊子的推力负荷,因此,滚轮装置的构造能够简单化,不使用特别的工具等,能够向辊子和辊轴之间的环状空间顺畅地装入密封,能够使装置的装配性提高。
另外,能够防止密封的外侧端面中的旋转侧在装配过程中与护环的凸缘部碰上而造成密封变形、损伤。需要说明的是,行驶时当然也具有同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装备有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履带支重轮装置的履带式行驶装置的侧视图(a)及(a)的X部放大图(b);
图2是图1(b)的Y-Y线主要部分断面图;
图3是图2的Z部放大图;
图4是履带支重轮装置的装配说明图(1);
图5是履带支重轮装置的装配说明图(2);
图6是履带支重轮装置的装配说明图(3);
图7是履带支重轮装置的装配说明图(4)。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350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