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再生能源型发电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04417.X | 申请日: | 2011-04-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25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堤和久;龟田拓郎;一柳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3D9/00 | 分类号: | F03D9/00;F03D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 能源 发电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经由组合有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液压传动装置而把旋转体的旋转能向发电机传递的再生能源型发电装置。再生能源型发电装置是利用风、潮水、海流、河流等能够再生的能源的发电装置,例如能够举出风力发电装置、潮水发电装置、海流发电装置、河流发电装置等。
背景技术
近年来,按照保护地球环境的观点,包含利用风力的风力发电装置和利用潮水、海流或河流的发电装置的再生能源型发电装置的普及在进展。再生能源型发电装置把风、潮水、海流或河流的运动能变换成旋转体的旋转能,进而把旋转体的旋转能利用发电机变换成电力。
由于这种再生能源型发电装置的旋转体转速与现有发电机的额定转速相比小,所以在旋转体与发电机之间设置有机械式(齿轮式)的增速器。由此,利用增速器来把旋转体的转速增速到发电机的额定转速,然后向发电机输入。
但以提高发电效率为目的而随着再生能源型发电装置大型化的进展,有增速器的重量和成本增加的倾向。因此,代替机械式增速器而采用组合了液压泵和液压马达的油压传动装置的再生能源型发电装置被关注。
例如专利文献1就记载有经由油压传动装置来把旋转体的旋转能向发电机传递的风力发电装置。
通过采用把液压泵和液压马达之间用油压配管连接的油压传动装置,能够格外提高把旋转体的旋转能向发电机传递的传递机构的配置自由度。因此,不需要像现有的风力发电装置这样把整个传递机构配置在设置于塔上的机舱内,而是也能够把液压马达和与之连结的发电机配置在地平面或海平面。由此,应该由塔支承的负载被减轻,能够减少风力发电装置的建设成本。而且能够容易进行液压马达和发电机的维修保养。
例如专利文献2~5就记载有把液压马达和与之连结的发电机设置在地平面的风力发电装置。
一般的风力发电装置按照提高发电效率的观点而根据风向使机舱回转。因此,在把液压马达和发电机设置在地平面或海平面的情况下,也要求是能够应对机舱回转的设计。
于是,专利文献6就记载有使设置塔下部的液压马达与机舱一起围绕铅直轴回转的风力发电装置。
且专利文献7和8记载有使连接设置在机舱内的液压泵和设置在塔下部的液压马达的油压配管(高压油流路和低压油流路)的一部分与机舱一起回转的风力发电装置。该风力发电装置利用设置在机舱下部的油压转体而使机舱侧的油压配管与机舱一起回转(参照专利文献7的Fig.7和专利文献8的Fig.7)。油压转体由外侧部件和内侧部件构成,两部件能够相互相对旋转。且设置在内侧部件的配管与设置在外侧部件内周面的环状流路连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0/0032959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765605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7569943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美国专利第7436086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5:美国专利第7183664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6:国际公开第2009/064192号
专利文献7:国际公开第2009/061209号
专利文献8:国际公开第2009/05802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在专利文献6中并没有公开连接设置在机舱内的液压泵和设置在塔下部的液压马达的油压配管是怎样的具体结构。
专利文献7和8尽管记载有用于使机舱侧的油压配管能够与机舱一起回转的油压转体,但关于设置在内侧部件的配管与设置在外侧部件的环状流路的连接部分并没有具体说明,没有充分公开油压转体的详细结构。
因此,希望开发连接设置在机舱内的液压泵和设置在塔下部周边的液压马达的油压配管能够应对机舱回转运动的结构。
同样地,对于风力发电装置以外的再生能源型发电装置也需要被设定成能够应对机舱(主轴和液压泵的收容室)回转运动的油压配管结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开发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生能源型发电装置,使设置在机舱内的液压泵和设置在塔基端部周边的液压马达之间的油压配管能够应对机舱的回转运动。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44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