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聚碳酸酯盖的车顶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07179.8 | 申请日: | 201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16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P·米哈尔斯基;D·赫尔策尔;A·朗;M·博思;J·瓦尔茨;M·波拉克;W·迪特里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韦巴斯托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7/02 | 分类号: | B60J7/02;B60J7/0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王琼先;王永建 |
地址: | 德国施***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聚碳酸酯 车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前序部分的特征的车顶。
背景技术
从实际经验可以了解这样一种车顶,它包括车顶窗,该车顶窗可通过盖元件选择性地关闭或者至少打开一部分。相对于车辆纵向中心平面,所述盖元件分别在两侧均连接至例如包括控制轨道的盖支撑件,驱动架在所述控制轨道上被引导用以调整所述盖元件,所述驱动架被固定于车顶的导轨所引导。驱动架的驱动引起盖元件的枢转。该枢转运动由支撑件的控制轨道的形状所限定。所述支撑件通常由紧固片连接,该紧固片通过发泡框架(foamed-on frame)连接至所述盖元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上文介绍中提及类型的车顶,相对于现有技术该车顶的特点是制造时间短。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特征的车顶来达到。
本发明的本质在于所述用于盖元件的驱动机构的至少一部分为盖元件的一体化部件。这意味着驱动机构的所述部分在盖元件制造后,不再需要单独地连接至所述盖元件。相反,所述部分在盖元件制造之后就已经被固定连接。因此,车顶的制造过程大大加快。
根据本发明的车顶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被构造成作为所述盖元件的插件的盖连接件。所述盖连接件在盖元件注塑成型时嵌入至注塑模具,并在盖元件制造时被聚碳酸酯材料部分地包围。因此,所述盖连接件与盖元件形成稳固连接。
特殊地,所述盖连接件可以是包括用于驱动架的控制轨道的盖支撑件,该驱动架在相关联的导轨中被引导。在驱动架启动时,所述控制轨道的形状提供所述盖元件的枢转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车顶的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盖元件一体制造的盖连接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盖连接件也由聚碳酸酯材料或不同的塑料材料构成,该聚碳酸酯材料或不同的塑料材料通过注塑成型工艺连接至盖元件的聚碳酸酯。在这种情况下,所述盖元件和与之直接相连的盖连接件形成可以在相应器具中生成的多部件塑料注塑件。
本发明的主题的进一步的优势和有益的实施方式能够从说明书、附图和权利要求中导出。
附图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车顶的典型实施方式以简化的形式在附图中示意地示出,并在以下描述中详细说明,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顶的透视图;
图2示出了沿图1中II-II线的示意截面图;以及
图3示出了沿图1中III-III线的示意纵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客运机动车辆10在图中示出,所述客运机动车辆包括设有车顶窗14的车顶12。所述车顶窗14通过作为车顶窗系统的部件的透明盖元件16,可以选择性地关闭或至少部分打开。在本方案中,所述盖元件16为天窗的部件,从而当车顶窗打开时,它被移动至后部的车顶固定部18下方。
为调整所述盖元件16,车顶12分别在所述盖元件16的相对于竖直的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每个侧向边缘上包括驱动机构20,所述驱动机构20在沿车辆纵向方向延伸并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导轨22中被引导。所述导轨22安装于侧向的纵向车顶构件24的区域中。
所述盖元件16被设置成由包含聚碳酸酯的材料制成的双组份注塑成型件,并且包括呈平面和透明的配置的透明第一聚碳酸酯部26。此外,所述盖元件16具有以框状方式布置于所述第一聚碳酸酯部26的底面的第二聚碳酸酯部28,所述第二聚碳酸酯部被构造成基本不透明,并沿第一聚碳酸酯部26的边缘外周延伸。
为了连接所述盖元件16,被构造成插件的盖支撑件30嵌入到所述第二聚碳酸酯部28,其中,盖支撑件30的局部32在其下边缘竖直向下突出,所述局部32包括控制轨道34,所述控制轨道用于驱动机构20的驱动架36。所述驱动架36在固定于车顶的导轨22中沿车辆纵向方向被引导。
所述盖支撑件30形成所述驱动机构20的部件,因此形成由聚碳酸酯制成的盖元件16的一体化部件。在根据本发明旨意构造的车顶上,省去了通过螺纹连接等方式实现的从盖元件支撑件到盖元件的单独连接。
附图标记
10 客运机动车辆
12 车顶
14 车顶窗
16 盖元件
18 车顶固定部
20 驱动机构
22 导轨
24 纵向车顶构件
26 第一聚碳酸酯部
28 第二聚碳酸酯部
30 盖支撑件
32 局部
34 控制轨道
36 驱动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韦巴斯托股份公司,未经韦巴斯托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71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