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内窥镜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09150.3 | 申请日: | 2011-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1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芦田毅;远藤安土;加贺谷淳;高平正行;仲村贵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B1/06 | 分类号: | A61B1/06;A61B1/00;A61B1/04;G02B23/24;G02B23/2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内窥镜 系统 | ||
1.一种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
内窥镜,其具有将出射光向外部放出的出射部、来自外部的光所入射的入射部、及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在前端设有对入射到所述入射部的入射光进行摄像的摄像部;
光量控制机构,其测定所述入射光的光量,且将所述出射光的光量控制在预先设定的上限值以下的范围内;
温度判定机构,其判定所述前端的温度是否超过预先设定的温度阈值;
插入判定机构,其判定所述插入部为插入到体腔内的插入状态及处于所述体腔外的待机状态中的哪一个;以及
温度抑制机构,其在通过所述插入判定机构判定为所述插入部为所述插入状态,且通过所述温度判定机构判定为所述前端的温度超过了所述温度阈值的情况下,将所述上限值设定为比起动时设定的值L0小的值L1,在通过所述插入判定机构判定为所述插入部为所述待机状态的情况下,将所述上限值设定为比所述值L1小的值L2,通过所述上限值的设定来抑制所述前端的温度上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判定机构在所述出射光的光量以所述上限值L0持续规定时间时,判定为所述插入部为所述待机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判定机构在通过所述光量控制机构测定的所述入射光的光量超过预先设定的光量阈值时,判定为所述插入部为所述插入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限值设定为所述值L2的情况下,通过所述插入判定机构判定为所述插入部为所述插入状态时,所述温度抑制机构使所述上限值从所述值L2自动地恢复为值L0。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抑制机构在将所述上限值设定为所述值L1之后,只要所述前端的温度未成为所述温度阈值以下,就禁止使所述上限值从所述值L1恢复为所述值L0的解除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判定机构使用对由所述光量控制机构控制的所述出射光的光量变化的推移进行表示的光量控制履历,而进行运算,并基于其运算结果而判定所述前端的温度是否超过所述温度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判定机构利用所述光量控制履历来求出所述前端的当前的温度的推定值,并对所述推定值和所述温度阈值进行对照,从而进行判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判定机构以固定时间间隔算出所述推定值,且在已经算出的上次的所述推定值上加上基于所述光量控制履历的从上次到本次的温度上升量,并减去从上次到本次的散热引起的温度减小量,从而求出本次的所述推定值。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判定机构根据所述光量控制履历来求出所述出射光的光量的累计值,并根据所述累计值来进行判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判定机构以对所述光量控制履历中越早的履历越减小权重的方式来求出所述累计值。
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温度判定机构将通过设置在所述前端的温度传感器测定的实测值与所述温度阈值对照来进行判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光源,其以大致固定光量点亮;以及光阑调节机构,其对配置在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的光路上的光阑开口的开口量进行调节,由此来调节所述出射光的光量,
所述温度抑制机构通过所述值L1及值L2来限制所述光阑调节机构的所述开口量的上限。
13.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内窥镜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能够控制发光量的光源,
所述温度抑制机构通过所述值L1及值L2来限制所述光源的所述发光量的上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胶片株式会社,未经富士胶片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0915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