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尸胺的制备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80010538.5 申请日: 2011-02-22
公开(公告)号: CN102770550A 公开(公告)日: 2012-11-07
发明(设计)人: 耳塚孝;须田和美;泽井秀树 申请(专利权)人: 东丽株式会社
主分类号: C12P13/00 分类号: C12P13/00;C12N15/09
代理公司: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代理人: 丁业平;张天舒
地址: 日本*** 国省代码: 日本;JP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尸胺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本发明涉及通过使微生物分泌产生赖氨酸脱羧酶从而有效制备尸胺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酰胺(PA)是用作汽车行业、运动行业、生活时尚行业中所使用的一系列特殊塑料的原材料的重要聚合物组,二胺是所述聚酰胺的重要原材料单体成分。二胺和二羧酸缩合形成各种聚合物,此时,聚合物的特性由二胺和二羧酸的链长决定。

通常,二胺以化学方式经过二羧酸的中间阶段而由衍生自石油的材料来制备;或者通过氨基酸的化学脱羧反应来制备(非专利文献1)。考虑到石油价格的高涨,期望快速变化为下述方法:通过酶反应或微生物培养等生物技术方法从可再生资源中合成二胺。

于是,作为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方法制备的二胺,尸胺受到广泛关注。尸胺别名为1,5-戊二胺,是可以用作聚酰胺的原材料单体的化合物。另外,尸胺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生物胺,其生物合成体系正逐步被阐明(参考非专利文献2),作为其生物合成途径的一部分,已知对从赖氨酸开始的尸胺脱羧反应进行催化的赖氨酸脱羧酶(LDC)。并且作为LDC基因,已知有衍生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LDC基因(参考非专利文献3)。

在传统的利用生物技术方法的尸胺制备方法中,大致分为利用以向微生物中导入LDC基因为基础、以赖氨酸为底物的酶反应的制备方法,或者利用微生物培养的尸胺制备方法。此外,作为利用微生物培养的尸胺制备方法,已知有:利用重组大肠杆菌的培养的制备方法(参考专利文献1);在产赖氨酸的微生物的棒状杆菌中,进一步提高赖氨酸生产能力的方法(参考专利文献2);切断尸胺降解体系的方法(参考专利文献3);以及切断赖氨酸输送体系的方法(专利文献4)。但是,特别是在利用微生物培养的尸胺制备方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例如有这样的问题:在对向产赖氨酸的微生物的棒状杆菌中导入了LDC基因的微生物进行培养时,会生成副产物赖氨酸(参考非专利文献4)。当生成副产物赖氨酸时,尽管可以制得前体,但尸胺的产率没有提高;另外,为了将尸胺用作聚酰胺的原材料,尸胺的高纯度化很重要,但是如果产生副产物赖氨酸,则对于尸胺精制而言负担会增加,从而造成经济上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2237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225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09-531042号公报

专利文献4:WO2008/092720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須山、金尾,「薬学雑誌」,1965年,第85卷,p.513-533

非专利文献2:セリアホワイトテ一バ一(Celia white tabor)、其他1人,「マイクロバイオロジカルレビユ一ズ(Microbiological Reviews)」,1985年,第49卷,p.81-99

非专利文献3:シユアンメング(Shi-yuanmeng)、其他1人,

「ジヤ一ナルオブバクテリオロジ一(Journal of Bacteriology)」,1992年,第174卷,p.2659-2669

非专利文献4:耳塚孝、其他4人、「バイオサイエンスバイオテクノロジ一アンドバイオケミストリ一(Bioscience,Biotechnology,and,Biochemistry)」,2007年,第71卷,p.2130-213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微生物培养的尸胺制备方法,其中在微生物培养结束时,在微生物培养液中不残留作为尸胺前体的赖氨酸。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人为了使在微生物培养结束时赖氨酸不残留在培养液中而进行了专心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培养向细胞外分泌赖氨酸脱羧酶的微生物,在微生物培养结束时,赖氨酸不会残留在培养液中,从而完成本发明。即,本发明由下列(1)至(6)构成。

(1)一种尸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培养向细胞外分泌赖氨酸脱羧酶的微生物。

(2)上述(1)所述的尸胺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向用于培养所述微生物的培养基中添加赖氨酸。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株式会社,未经东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05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