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弹性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12093.4 | 申请日: | 201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30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池内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3H9/145 | 分类号: | H03H9/145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樊建中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弹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主要使用于移动体通信设备等中的弹性波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移动电话机的RF段等中,较多使用组合一端子对弹性波谐振器而构成的梯型滤波器、组合多个电极指对而构成了滤波器的纵耦合谐振器型弹性波滤波器。
图11是现有的弹性波装置501的电极图案图。弹性波装置501具备压电基板1、和在压电基板1上设置的一对反射电极2和一对梳形电极5。一对梳形电极5设置在一对反射电极2之间,相互交叉。梳形电极5由公共电极3和与公共电极3连接的多个电极指4构成。弹性波装置501在压电基板1上构成了俘获弹性波能量的弹性表面波谐振器。
近年来,伴随通信设备的小型化、频带的高密度化的发展,为了使这些通信设备可靠地工作,需要插入损耗更少、高效率的弹性波装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与弹性波装置501类似的现有弹性波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11-29828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弹性波装置具备弹性波谐振器,弹性波谐振器包括具有设置在压电基板上的相互交叉的一对梳形电极的梳形电极对并且俘获弹性波的能量。一对梳形电极分别具有公共电极、和连接到公共电极并且交叉的多个交叉电极指。弹性波谐振器中多个交叉电极指的间距沿与弹性波的传播方向正交的方向变化。
该弹性波装置的插入损耗少,具有较高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电极图案图。
图1B是图1A所示的弹性波装置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2A是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评价电路图。
图2B是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通过特性图。
图3A是表示作为串联谐振器使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0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最小损耗特性的图。
图3B是表示作为串联谐振器使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弹性波的1个波长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最小损耗特性的图。
图3C是表示作为串联谐振器使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弹性波的3个波长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最小损耗特性的图。
图3D是表示作为串联谐振器使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弹性波的6个波长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最小损耗特性的图。
图3E是表示作为串联谐振器使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弹性波的10个波长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最小损耗特性的图。
图4A是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评价电路图。
图4B是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通过特性图。
图5A是表示作为并联谐振器使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0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最小损耗特性的图。
图5B是表示作为并联谐振器使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弹性波的1个波长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最小损耗特性的图。
图5C是表示作为并联谐振器使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弹性波的3个波长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最小损耗特性的图。
图5D是表示作为并联谐振器使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弹性波的6个波长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最小损耗特性的图。
图5E是表示作为并联谐振器使用的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弹性波的10个波长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最小损耗特性的图。
图5F是实施方式1中的弹性波装置的其他电极指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中的弹性波装置的电极图案图。
图7A是表示具有虚设区域的实施方式2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0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带宽特性的图。
图7B是表示具有虚设区域的实施方式2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弹性波的1个波长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带宽特性的图。
图7C是表示具有虚设区域的实施方式2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弹性波的3个波长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带宽特性的图。
图7D是表示具有虚设区域的实施方式2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弹性波的6个波长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带宽特性的图。
图7E是表示具有虚设区域的实施方式2中的弹性波装置的侧部区域的宽度为弹性波的10个波长的情况下弹性波装置的带宽特性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20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