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酰胺化合物制造用催化剂和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12273.2 | 申请日: | 201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15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内山隆子;白井慎洋;岛义和;竹本真规;野上玄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01J23/34 | 分类号: | B01J23/34;C07C231/06;C07C235/06;C07B6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化合物 制造 催化剂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使腈化合物与水在液相进行反应而制造酰胺化合物的酰胺化合物制造用催化剂和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特别涉及能够以高效率制造酰胺化合物的酰胺化合物制造用催化剂和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通过将作为腈化合物之一的丙酮氰醇进行水合而得到的羟基羧酸酰胺是作为羟基羧酸酯或不饱和羧酸酯的制造原料重要的化合物。因此,开发优异性能的腈水合用催化剂,工业意义大,目前为止作为腈水合用的高活性、高选择性、长寿命的催化剂,公开了以锰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水合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或者公开了使用该水合催化剂的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7)。
在其中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通过在锰氧化物催化剂中添加Zn、Cd、Hg而催化剂活性提高,在专利文献3公开了通过在锰氧化物催化剂中添加Zr、V、Sn而催化剂活性提高,专利文献4公开了通过在锰氧化物催化剂中添加选自元素周期表3、4、5、13、14、15、16、8、9、10族元素中的元素而催化剂活性提高,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通过在锰氧化物催化剂中添加Nb、Ta、Cr、Mo、W、Si、Ge、Pb、As、Sb而催化剂活性提高。
但是,在工业中使用这些催化剂时,催化剂活性还不能说充分,要求活性进一步的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47-40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3-5753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3-9376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5-170720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平6-34060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平11-319558号公报
专利文献7:国际公开第07/00763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开发在由腈化合物的水合产生的酰胺化合物的制造中有效的催化剂。在根据上述表示的现有技术进行的腈化合物的水合反应中,不能说在工业上反应效率充分,期待通过使用高性能的催化剂来构筑高效率的反应系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发明者们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在以锰氧化物为主要成分的催化剂中含有铋的化合物的基础上,再添加1种以上含有钇或钒的化合物,催化剂活性提高。即,本发明涉及如下内容:
1.一种酰胺化合物制造用催化剂,用于使腈化合物与水反应而制造酰胺化合物,包含在铋的基础上还含有钇或钒的锰氧化物催化剂。
2.在上述1中记载的酰胺化合物制造用催化剂,其中,铋/锰的原子比为0.001~0.1。
3.在上述1或2中记载的酰胺化合物制造用催化剂,其中,钇/锰的原子比为0.001~0.1。
4.在上述1或2中记载的酰胺化合物制造用催化剂,其中,钒/锰的原子比为0.001~0.1。
5.在上述1中记载的酰胺化合物制造用催化剂,其中,(铋+钒)/锰的原子比为0.002~0.040。
6.在上述1中记载的酰胺化合物制造用催化剂,其中,铋/(铋+钒)的原子比为0.05~0.95。
7.一种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上述1~6中任一项记载的酰胺化合物制造用催化剂的存在下,使腈化合物与水在液相中进行反应。
8.在上述7中记载的酰胺化合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腈化合物为丙酮氰醇。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就能够得到高活性的腈水合用催化剂。如果使用该催化剂,例如,就能够从丙酮氰醇以高效率制造羟基羧酸酰胺,工业的意义极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以本发明的锰氧化物作为主要成分、在铋的基础上还含有第3金属成分(钇或钒)的腈水合用催化剂,在锰氧化物中主要使用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一般为处于MnO1.7~MnO2之间的锰氧化物。已知二氧化锰能够采取各种结晶结构,另外由于发生各相之间的转移和结晶度的变化,其结构极其复杂且多种多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瓦斯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227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充电电流控制方法
- 下一篇:锂离子电池极片基带的刺孔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