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歧管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12564.1 | 申请日: | 201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2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大上裕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双叶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13/10 | 分类号: | F01N13/10;F01N13/18;F16L41/03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余朦;杨莘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歧管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国际申请要求于2010年3月5日提交给日本专利局的第2010-049283号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第2010-049283号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至内燃机的多个排气口的排气歧管。
背景技术
各种排气歧管是已知的,这些排气歧管中的每一个均连接至内燃机的多个排气口以将排出气体从相应排气口引导至下游侧的排气管。
例如,下面的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推荐排气歧管,为了同时获得催化剂的早期活性化和内燃机输出性能的改善。在排气歧管中,三片金属构件,即,前半主体、分隔主体以及后半主体彼此叠置。与第二排气口和第三排气口联通的第二排气管和第三排气管形成于前半主体与分隔主体之间。与第一排气口和第四排气口联通的第一排气管和第四排气管形成于分隔主体与后半主体之间。
下面的专利文献2公开了另一种推荐排气歧管。在该排气歧管中,通过压模制造的上侧外壳构件和下侧外壳构件彼此叠置,从而形成第一至第四支管部和收集管部,并且用于将从第一和第二支管部流入收集管部的排出气体与从第三个第四管部流入收集管部的排出气体分离的分隔板附接至下侧外壳构件。分隔板将连接至第二排气口和第三排气口的一对第二支管部和第三支管部合并,从而在收集管部中形成排出气体通道开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第10-89064号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布
专利文献2:第2007-154660号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布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排气歧管中,在对前半主体和后半主体进行焊接之后需要翻转分隔主体以对后半主体和分隔主体进行焊接,这导致较低的生产率。
还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第一至第四排气管中的每一个均由分隔主体和前半主体或分隔主体和后半主体形成或由分隔主体或后半主体形成,并且分隔主体组成排气管中的每一个的半侧,故分隔主体的尺寸变得更大。因此,分隔主体的刚度降低,这不利于振动控制,并且排气歧管的热容量变得更大,以延缓排出气体温度的增加,这也不利于催化剂的早期活性化。
此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排气歧管涉及以下问题:在将分隔板附接至下侧外壳构件时,需要激光焊接,因为使用了板块厚度较薄的分隔板,因此需要较大的焊接设备。此外,由于分隔板形成部分重叠的管结构,故重量变得更大。此外,由于分隔板被焊接以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中的被圆形地凹陷作为相应支管部的位置上,焊接线是三维且复杂的,这导致较低的生产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排气歧管,该排气歧管实现了改善的生产率和高性能。
解决问题的方法
用于实现该目的的根据本发明的排气歧管是待连接至具有多个排气口的内燃机的排气歧管。排气歧管包括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以及下侧外壳构件。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以及下侧外壳构件中的每一个均通过对板材进行压模而形成。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和下侧外壳构件彼此叠置,从而形成待与多个排气口中的至少一个排气口连接的第一流道。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叠置在下侧外壳构件上,并且第一上侧外壳构件被夹在第二上侧外壳构件与下侧外壳构件之间,使得第一上侧外壳构件的至少一部分被暴露,从而形成待与多个排气口中的另外的至少一个排气口连接的第二流道。
多个排气口可包括至少四个排气口。第一流道可连接至第一组排气口中的各排气口,第一组排气口包括至少四个排气口之中的具有相互不连续的排气顺序的至少两个排气口。第二流道可连接至第二组排气口中的各排气口,第二组排气口包括至少四个排气口之中的将包含在第一组排气口中的至少两个排气口除外且具有相互不连续的排气顺序的另外的至少两个排气口。
内燃机可包括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三排气口、以及第四排气口作为至少四个排气口。第一排气口可以是继第二排气口之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第三排气口可以是继第一排气口之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第四排气口可以是继第三排气口之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第二排气口可以是继第四排气口之后进行排气的排气口。第一组排气口可包括第二排气口和所述第三排气口,以及第二组排气口可包括第一排气口和第四排气口。
第一排气口至第四排气口可以以第一排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三排气口、以及第四排气口的顺序形成。第二流道的上游侧可通过下侧外壳构件和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形成,第二流道的下游侧可通过第一上侧外壳构件和第二上侧外壳构件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双叶产业株式会社,未经双叶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25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