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13420.8 | 申请日: | 201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30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信雄;松本瑞穗;中井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36 | 分类号: | H01M2/36;H01G9/155;H01M2/04;H01M2/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王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壳体形成有阀的蓄电装置。
背景技术
单电池具有进行充放电的发电要素和收纳发电要素的电池壳体。电池壳体除收纳发电要素之外,还收纳电解液。在制造单电池时,将发电要素收纳在电池壳体之后,使用形成于电池壳体的注入口向电池壳体的内部注入电解液。在注入了电解液后,用帽堵塞注入口。
另一方面,电池壳体具有用于使在电池壳体的内部产生的气体排出到电池壳体的外部的阀。当随着气体的产生而电池壳体的内部压力达到阀的动作压力时,阀从封闭状态变化到开放状态,由此能够排出气体。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1768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03781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79803号公报
在将注入口和阀设置在电池壳体的结构中,根据注入口和阀的位置关系不同,电池壳体的强度产生偏差。如果电池壳体的强度产生偏差,则有可能导致应力集中于阀的一部分。具体而言,当随着产生气体而电池壳体的内部压力上升时,存在压力容易仅施加于阀的一部分的顾虑。
发明内容
作为本发明的蓄电装置具有:发电要素,该发电要素进行充放电;以及壳体,该壳体收纳发电要素和电解液。壳体具有注入部、帽、加工部以及阀。注入部用于向壳体的内部注入电解液。帽用于堵塞注入部。加工部通过沿着注入部和帽的外形对壳体的壁面进行加工而构成。阀设置在注入部和加工部之间,用于将在壳体的内部产生的气体朝壳体的外部排出。
加工部能够由在壳体的内壁面和外壁面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的凹凸构成。壳体的内壁面是与发电要素对置的壁面,壳体的外壁面是面向蓄电装置的外部的壁面。注入部和加工部能够设置在以阀为基准而对称的位置。由此,能够将壳体的构造形成为以阀为基准而对称的构造,从而能够抑制壳体强度的偏差。
能够将与发电要素连接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安装于壳体。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能够设置在以阀为基准而对称的位置。
壳体能够具有:壳体主体,该壳体主体具备用于装入发电要素的开口部;以及该,该盖堵塞开口部。能够在盖设置注入部、帽、加工部、以及阀。阀能够设置在盖的中心。通过将阀设置在盖的中心,能够容易地得到以阀为基准的对称构造。
阀能够使用不可逆地从封闭状态朝开放状态变化的阀。由于该阀是使壳体的一部分破裂的部件,因此,通过使用加工部抑制壳体强度的偏差,能够防止应力仅集中于阀的一部分而发生破裂。帽能够包括:帽主体,该帽主体固定在注入部;以及橡胶,该橡胶配置在帽主体和注入部之间。如果使用橡胶,则能够通过橡胶的弹性变形使注入部与橡胶密接,从而容易防止电解液从注入部泄漏。
根据本发明,沿着注入部和帽的外形形成加工部,并将注入部和加工部设置在隔着阀的两侧。由此,能够抑制阀周围的壳体强度的偏差,从而能够抑制应力仅集中于阀的一部分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作为实施例1的单电池的外观图。
图2是示出作为实施例1的单电池的内部构造的图。
图3是发电要素的展开图。
图4是实施例1的电池盖的俯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A1-A1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B1-B1线的剖视图。
图7是示出在实施例1中用帽封闭注入部后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2的电池盖的俯视图。
图9是沿着图8的A2-A2线的剖视图。
图10是沿着图8的B2-B2线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在实施例2中用帽封闭注入部后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2是实施例2的帽的剖视图。
图13是实施例3的电池盖的俯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A3-A3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3的B3-B3线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在实施例3中用帽封闭注入部后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17是实施例3的帽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对作为实施例1的单电池(相当于蓄电装置)的构造进行说明。图1是作为本实施例的单电池的外观图,图2是示出单电池的内部构造的图。在图1和图2中,X轴、Y轴和Z轴是彼此正交的轴。X轴、Y轴和Z轴的关系在其他的附图中也是同样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342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粒过滤方法及该方法所用的过滤装置
- 下一篇:油气管道壁厚监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