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配置跨载波CFI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17985.3 | 申请日: | 201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51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吴文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W72/12 | 分类号: | H04W72/12;H04W84/10;H04W9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宋鹤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配置 载波 cfi 方法 | ||
优先权声明
本发明要求2010年4月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0-87494号的优先权,该案之全文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系统。
背景技术
引入长期演进(LTE)版本10(先进的LTE)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于载波聚合,其中,两个以上成员载波(CCs)被聚合,以便支持更宽的传输带宽,例如,高达100MHz,以及用于频谱聚合(见下面的参考7)。一旦用户设备(UE)被配置具有载波聚合,则UE能够在被聚合的所有CC上同时接收或发送。因此,UE可以在多个CC上被同时调度。更详细的资料可在参考7的部分5中得到。
载波聚合已经被视为管理/协调异构网络部署的小区间干扰的有用的工具。对于异构部署的定义以及异构部署的小区间干扰问题的详细描述,请参见下面参考7的部分9A。
图1示出了应用于异构部署的载波聚合的一个实例,参看该图,宏UE 11使用f1和/或f2上的控制信令以及f1和/或f2上的数据。宏UE 12使用f1上的控制信令以及f1和/或f2上的数据。微微UE 13使用f2上的控制信令以及f1和/或f2上的数据。载波聚合连同使用载波指示域(CIF)(见参考7的部分5.2)的跨载波调度通过“将每个小区层内的CC分成两组,一组用于数据和控制,一组主要用于数据,从而可能以减小的传输功率控制信令”,“提供了用于在小区层之间协调控制信道干扰的手段”(更多详情见参考7的部分9A.2.1)。
著作本发明时,LTE版本10的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中的一个未决问题在于配置跨载波调度时控制格式指示(CFI)信令的设计。在R1-100835中(见下面的参考8),已经就以下问题达成一致:
“进行跨载波调度时,支持标准化的解决方法,该标准化的解决方法针对被指派了PDSCH的载波为UE提供CFI,详细资料为FFS。”
需要支持标准化的解决方法提供CFI值以在经跨CC调度的CC上限定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的开始位置,其原因如下:
1.对于UE接收的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以及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ICH)而言,经跨CC调度的CC的子帧的控制区域不太可靠。实际上,这是使用CIF进行跨载波调度的动机所在;以及
2.如果从PCFICH中不能可靠地检测经跨CC调度的CC上的控制区域的宽度或数据区域的开始,那么需要提供CFI信息的其他手段使得UE能够可靠地接收在经跨CC调度的CC上为其分配的PDSCH。
下面总结其他公司对3GPP无线电接入网络(RAN)1提出的标准化解决方法的现有建议:
半静态无线电资源控制(RRC)信令:已经提出了CFI的半静态信令,但是在版本8中对于单载波操作许多公司尚未达成一致意见。该解决方法排除了在跨CC调度的CC上PDSCH开始位置的动态改变,但是具有较低的信令成本(见下面的参考4和参考5),如图2中所示;
下行链路控制指示(DCI)信令:该解决方法将允许在经跨CC调度的CC上PDSCH开始位置的动态改变。代价为在具有CIF的DCI内有额外的2或1或0比特,这取决于是否选择CIF+CFI联合编码以及选择CIF+CFI联合编码中的哪个(见下面的参考2和参考3),如图3中所示;以及
UE可在PDSCH CC上采用与在PDCCH CC上采用的CFI相同的CFI:该解决方法不会造成任何信令开支,但是如果PDCCH CC和PDSCH CC上的CFI不同,那么具有一些未使用的或被损坏的PDSCH资源元素(Res)(下面见参考9)。
在LTE内,具有两种主要的子帧类型,即常规(或者非多播/广播单频网(MBSFN))子帧和MBSFN子帧。MBSFN子帧可用于承载物理多播信道(PMCH)或版本10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到目前为止,来自于各公司的分析通常假定对于所有载波为相同的子帧类型,即,常规子帧。然而,对所有载波配置相同的子帧类型由于以下原因而可能不太切合实际:
1.对于承载PMCH的MBSFN子帧来说,所有载波同时输送PMCH不太切合实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79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