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用电线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18600.5 | 申请日: | 201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4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木嵜刚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藤仓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H01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金世煜;苗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用电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线束等的汽车用电线。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汽车领域中,车辆电子化不断发展,用于连接装载于车辆的各种电子设备的配线增加并变得复杂。将电子设备相互连接时,使用被称为线束的汽车用电线,而伴随着如上所述的车辆电子化,这些线束越来越粗大。
另一方面,在对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的关心高涨的同时,对汽车也会要求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了改善燃料费而要求车辆轻量化。
在混合动力车、电动汽车等电子化发展的车辆中,存在线束重量约超过30kg的情况。由此,对于车辆的轻量化而言,认为有效的是将线束重量、尤其是将线束中占高重量的汽车用电线进行轻量化。
作为汽车用电线轻量化的方法,可以考虑作为形成用于汽车用电线的导线的材料,使用比重更轻的材料的方法。
作为使用比重轻的材料的方法,有对构成汽车用电线的导体使用铝的方法、使用将由铝构成的芯材用铜覆盖的Cu覆盖Al线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此外,还有对导体使用Cu合金等的汽车用电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然而,对于汽车用电线,有时在轻量的同时要求高强度,例如要求超过1000MPa的断裂强度。
在使用如上所述的轻量的材料时,例如铝线强度低,另外,从与端子的接触电阻的方面出发,也无法被用作汽车用电线。此外,对于Cu覆盖Al线、Cu合金,从强度的方面出发也无法采用。进而,如果为了确保强度而增加导线的截面积,则会导致线束的重量化和粗大化。因此,有必要在实现作为汽车用电线的轻量化的同时达到细径化和高强度化。
作为在汽车用电线细径化的同时实现高强度化的方法,有使用对高强度的不锈钢线实施Cu镀覆而得的电线的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该汽车用电线通过采用不锈钢线作为张力元件而确保强度,在该不锈钢线的周围用镀覆法形成Cu来作为导电层。通过将汽车用电线制成这样的构成,从而同时实现近年来对汽车用电线要求的细径化和高强度化。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42792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2070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2330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40419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车内的狭窄空间中,汽车用电线大多以经弯曲的状态被配线或者卷绕于汽车内的部件中。
然而,若将上述专利文献4所述的汽车用电线卷绕于部件中,则有时汽车用电线的镀Cu层发生破裂。该破裂会成为汽车用电线的强度劣化、生锈的原因。
此外,对汽车用电线还要求高导电率和优异的耐腐蚀性。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电线,其在实现细径化的同时具有高断裂强度和导电率,耐腐蚀性优异,还耐弯曲。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手段。
本发明的汽车用电线的特征在于,具备导体和绝缘体,所述含有至少1根由芯材和覆盖该芯材的表面的金属膜构成的单线,所述绝缘体覆盖上述导体,上述芯材由碳钢形成,上述金属膜具有12.4~29.6μm的厚度。
根据该汽车用电线,作为汽车用电线的导体,使用由芯材和覆盖该芯材的表面的金属膜形成的线材,作为芯材,采用碳钢,因此,能够提供实现细径化的同时具有高断裂强度和导电率、耐腐蚀性优异、还耐弯曲的汽车用电线。
上述汽车用电线中,上述导体可以是将多根上述单线进行捻合而得的捻线。
上述汽车用电线中,上述金属膜优选为铜、铝、或含铜和/或铝的合金。这种情况下,可进一步提高导电率。
上述汽车用电线中,优选在上述芯材与上述金属膜之间进一步具有镀镍层。
这种情况下,通过在芯材与金属膜之间具有镀镍层而能够防止构成金属膜的金属材料向由碳钢形成的芯材扩散,能够提高芯材与金属膜的密合度。
在此,优选上述镀镍层具有0.1~0.5μm的厚度。
若镀镍层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则与比0.1μm薄的情况相比,镀镍层与芯材的密合力进一步提高。此外,若镀镍层的厚度在上述范围内,则与超过0.5μm的情况相比,高价的Ni的使用量会减少,因此,能够进一步降低汽车用电线的价格。
上述汽车用电线中,优选上述碳钢中的含碳率为0.1~1.0质量%。
此外,本发明为上述汽车电线在汽车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藤仓,未经株式会社藤仓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186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