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20864.4 | 申请日: | 2011-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85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海老子正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C11/04 | 分类号: | B60C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吴京顺;任晓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通常情况下,为了将进入胎面花纹与地面间的积水有效排出,在轮胎两周向主槽间夹置的、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的陆部的接地面,其以凸体状形成于充气轮胎导缘的前部和尾缘的后部。在这种情况下,与连续延伸陆部冲击的积水被分流入对置的轮胎周向主槽中,并从尾缘向后被有效排除。
以上述方法,然而,其难于将连续延伸的陆部接地面在轮胎接触区形成尖凸体状,因为这样会减小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减小接触面积会导致较差的操控和稳定性。这种情况下,存在一种已有的充气轮胎,其操控性、稳定性以及水滑阻力(阻止水滑的特性)均高水准共存(参见中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JP4453435
具体说,该充气轮胎,其中在胎面部,一对主槽连续延伸于轮胎周向上轮胎中心线的相对侧,中心肋部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形成于主槽之间。在上述充气轮胎中,胎面中心肋部的截面轮廓线与虚拟胎面轮廓线相切,该虚拟胎面轮廓线光滑地相接包括对置的接地面边缘、不包括中心肋部的胎面;中心肋部沿轮胎轴向上的中心部形成为朝轮胎径向外侧凸出的光滑凸体状,其从虚拟胎面轮廓线朝轮胎径向外侧增大。中心肋部从虚拟胎面轮廓线的膨胀量为0.5-3.0mm,由所述中心肋部的胎面和侧壁形成脊线,以及中心肋部相对边缘部间的脊槽在轮胎径向上延伸进虚拟胎面轮廓线的内侧。
发明内容
大多充气轮胎的接地面设计为长方形,以便获得低的滚动阻力来适应新增的需求。夹置于充气轮胎的两周向主槽间、连续延伸的陆部上的上述轮胎接地面,由于接地面没有在导缘上向前突出,其可以降低一些工况下的水滑阻力。
在另外一些工况下,轮胎周向主槽的宽度增大,以便增强水滑阻力;而轮胎周向主槽下的厚度(厚度是指从槽下束带层最外侧表面到槽底面的距离;或者如果存在束带覆盖层,该厚度是指从束带覆盖层表面到槽底面的距离)减小,以便降低滚动阻力,因此,试图同时获得水滑阻力的增强和滚动阻力的降低。在这些工况下,束带层在轮胎周向主槽的位置上在轮胎径向上向内波动。因此,当具备波状束带层的轮胎充气后,波状束带层由于内压而变成光滑弧形,因此,轮胎子午截面的胎面外廓轮廓线也随之改变。结果,多数情况下,接地面外形在导缘的前部和尾缘的后部凹进,其损害了轮胎的水滑阻力。类似的问题发生在上述现有技术的充气轮胎中。此外,熟知的易褶薄边磨损就容易发生在充气轮胎连续延伸的陆部的一边上,耐磨性降低了。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提供一种充气轮胎,其中,水滑阻力和耐磨性其中之一得到保持,而另一特性得到增强,同时,滚动阻力得到降低。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具备胎面花纹的充气轮胎。轮胎包括,其中,在胎面,一对周向主槽延伸于轮胎周向,以及,一陆部,其位于一对周向主槽之间,且在轮胎周向上延伸,上述陆部包括凸出部在轮胎径向上以弧状突出,其作为陆部胎面截面轮廓线;和斜面部,其连接于凸出部且朝周向主槽各槽壁直线延伸。凸出部的一部分相对于胎面部的表面虚拟胎面轮廓线沿轮胎径向突出,胎面部的表面包括对置的轮胎接地面端部。虚拟胎面轮廓线由胎面部截面形状上的一定曲率半径的弧状体决定。相对于虚拟胎面轮廓线,凸出部的最大突出量范围为0.1-0.8mm。斜面部设置于轮胎宽度方向上凸出部的对边上。上述虚拟胎面轮廓线延伸穿过上述斜面部。
胎面部每一周向主槽槽底与充气轮胎束带层最外层表面或束带覆盖层表面之间的距离优选为1.0-2.5mm。
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各周向主槽宽度的平均值与陆部宽度的平均值的比值,优选为0.4-0.8.
胎面部橡胶的JIS硬度(JIS K6253)优选在20℃时,为60-78。
胎面部接地面的矩形比率优选为0.85-0.98。
至少其中一个周向主槽能够以第一波纹状改变胎面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槽位置。
至少其中一个周向主槽能够以第二波纹状改变轮胎胎面槽底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槽位置。
第一波纹状的周期可以长于第二波纹状的周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横滨橡胶株式会社,未经横滨橡胶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08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