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离合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22745.2 | 申请日: | 2011-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4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哲;冨田雄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艾科赛迪 |
主分类号: | F16D13/46 | 分类号: | F16D13/46;F16D25/063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刘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离合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合器装置,该离合器装置用于从发动机或电机等动力源向具有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的变速箱传递动力。
背景技术
作为自动进行车辆变速的手段,已知有自动变速器(AT)。近几年,例如扭矩变换器、多个行星齿轮及离合器的组合成为AT的主流。但是,由于AT例如扭矩变换器是通过流体传递动力,与直接机械连接输入侧与输出侧,并传递扭矩的手动变速器(MT)相比,动力传递效率低。因此,AT具有减轻驾驶员劳力的优点的同时,具有增加车辆油耗的缺点。于是,近几年提出了确保MT的传递效率的同时不需要离合器操作作为目的自动变速器(AMT)(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这种自动变速器中,能够自动进行MT的离合器操作及变速箱的变速操作,能够确保与原有MT相同的传递效率,且不需要离合器操作。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742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所述的离合器装置,其主要具有包含一对飞轮的壳部件、配置在一对飞轮之间的一对压板、以及分别被一对压板按压的一对离合器盘。这种双离合器装置,通过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所需的轴,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变速箱。
在这里,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所需的轴,由内轴和外轴构成。此时,离合器装置主要被内轴支撑的状态下,通过两根轴一同围着同轴进行旋转,将来自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变速箱。
如上所述,已有的双离合器装置,其自重主要被内轴支撑。该状态下,一旦动力传递至内轴,包含自重在内的推力传递至该内轴。但是,由于在结构上内轴的轴径不得不变小,通过该内轴支撑离合器装置的自重及推力的状态下,一旦内轴进行旋转,该旋转时有可能出现共振等现象。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将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的离合器装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出离合器装置为从发动机向变速箱传递动力所需的离合器装置,其中,变速箱具有第1输入轴及直径大于第1输入轴的第2输入轴。
该离合器装置,其包括输入旋转体、第1压板、第2压板、第1离合器盘组件、第2离合器盘组件、旋转支撑机构、支撑机构、轴向移动限制机构。输入旋转体具有第1圆板部以及与第1圆板部相隔空间配置的第2圆板部。旋转支撑机构设置在第2输入轴与输入旋转体之间,相对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能够旋转地支撑输入旋转体。第1压板配置在输入旋转体内,且配置成相对第1圆板部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第2压板配置在输入旋转体内,且配置成相对第2圆板部能够一体旋转且能够轴向移动。
第1离合器盘组件具有配置在第1圆板部与第1压板之间的第1摩擦部。第2离合器盘组件具有配置在第2圆板部与第2压板之间的第2摩擦部。支撑机构具有第1支撑部件和定位部件,第1支撑部件将第1离合器盘组件连接在第1输入轴上并支撑第1离合器盘组件,定位部件将第1支撑部件定位于第1输入轴上。轴向移动限制机构具有第2支撑部件和轴向移动限制部件,第2支撑部件将旋转支撑机构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连接在第2输入轴上,并支撑旋转支撑机构及第2离合器盘组件,轴向移动限制部件限制旋转支撑机构向发动机侧轴向移动。
例如,使车辆以奇数档行进时,通过将第1压板朝第1圆板部的方向移动,发动机的动力经由第1离合器盘组件及支撑机构,从第1圆板部向第1输入轴传递。另一方面,使车辆以偶数档行进时,通过将第2压板朝第2圆板部的方向移动,发动机的动力经由第2离合器盘组件,从第2圆板部向第2输入轴传递。
而且,如上所述,当发动机的动力传递至第1输入轴及第2输入轴的任意一侧时,产生作为用于按压第1压板或第2压板的相反力的推力。该推力输入至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受到限制的旋转支撑机构,传递至第2输入轴。具体而言,在这里,由于轴向移动限制机构限制旋转支撑机构向发动机侧的轴向移动,该推力经由轴向移动限制机构传递至第2输入轴。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通过轴向移动限制机构能够将把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时产生的推力传递至直径大于第1输入轴的第2输入轴。这样,本发明中,由于刚性高于第1输入轴的第2输入轴能够承受上述推力,能够稳定地将动力从发动机传递至变速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艾科赛迪,未经株式会社艾科赛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274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