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射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24391.5 | 申请日: | 2011-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93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23 |
发明(设计)人: | 樱井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5/08 | 分类号: | G02B5/08;C03C17/36;C03C17/40;C23C14/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射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反射构件,特别涉及具有银反射膜的反射构件。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具备由银或含银合金构成的银反射膜的反射构件。例如,相比于由铝构成的反射膜等,银反射膜具有高的光反射率。因此,通过使用银反射膜,能够实现具有高的光反射率的反射构件。
但是,银反射膜的耐候性、特别是高温下的耐热性差,有银反射膜的光反射率随时间下降的问题。鉴于这样的问题,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3等中记载了在银反射膜之上形成保护膜。在专利文献1~3中,作为保护膜,记载有SiO2膜、Ni-Cr膜、Al2O3膜、TiO2膜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87632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7-348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8-2340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即使在银反射膜上设置保护膜,有时也不能得到具有充分优异耐热性的反射构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银反射膜并且具有优异耐热性的反射构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的反射构件具备反射构件主体、银反射膜和第一保护膜。银反射膜形成在反射构件主体上。银反射膜由银或含银合金构成。第一保护膜形成在银反射膜上。第一保护膜由Ti、Ta或Nb构成。
在本发明中,在银反射膜上形成有由Ti、Ta或Nb构成的第一保护膜。因此,即使在反射构件置于高温气氛中的情况下,通过第一保护膜也能良好地将银反射膜与空气中的氧和硫隔开。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银反射膜与空气中的氧和硫反应并且有效地抑制银反射膜的光反射率下降。因此,根据本发明,通过在银反射膜上形成由Ti、Ta或Nb构成的第一保护膜,就能够得到具有优异耐热性的反射构件。特别从得到优异的耐热性的观点出发,第一保护膜优选为由Ti构成的膜。
另外,作为含银合金的具体例子,例如,可以列举Ag-Pd合金、Ag-Pd-Cu合金等。含银合金中的银的含量优选为90质量%以上。
在本发明中,还优选反射构件具备在银反射膜和第一保护膜之间所形成的由氧化物构成的第二保护膜。通过设置由氧化物构成的第二保护膜,能够有效地抑制在银反射膜和第一保护膜之间产生银等的迁移,并有效地抑制银反射膜的光反射率下降。因此,能够实现更优异的耐热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第二保护膜只要由氧化物构成,就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由氧化钛、氧化铌、氧化锆或氧化钽构成。这是因为此时能够提高第二保护膜本身的耐热性,并且能够提高第二保护膜与银反射膜和第一保护膜的附着力。
第二保护膜优选为不含金属Ag或氧化银等Ag成分的膜。这是因为在第二保护膜包含Ag成分时,在第二保护膜与银反射膜和第一保护膜之间有时容易产生迁移。
在本发明中,反射构件主体没有特别限定,但优选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具体而言,例如,反射构件主体优选由玻璃构成,更优选由硅酸盐类玻璃或硅酸盐类结晶化玻璃等构成。
但是,此时如果在反射构件主体上直接形成银反射膜,则银反射膜的附着力就容易变低。因此,优选在反射构件主体和银反射膜之间形成基底膜。基底膜只要相对于反射构件主体和银反射膜的附着力优异,就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基底膜优选由氧化钛、氧化铝或氧化锆构成。
另外,在本发明中,优选反射构件还具备在第一保护膜的位于第二保护膜相反侧的表面上所形成的第三保护膜。相比于由氧化物构成的保护膜,由Ti、Ta或Nb构成的第一保护膜一般机械耐久性低。因此,通过设置第三保护膜,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一保护膜损伤。其结果,就能够得到更高的耐热性。
优选第三保护膜比第一保护膜的硬度高。具体而言,第三保护膜优选为由氧化物或氮化物构成的膜。更具体而言,第三保护膜例如优选由氧化钛、氧化铌、氧化钽、氧化锆、氧化硅或氮化硅构成。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具备银反射膜且具有优异耐热性的反射构件。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本发明的1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反射构件的简略截面图。
图2是变形例涉及的反射构件的简略截面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1和比较例1、2中的加热温度和平均光反射率的关系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43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