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轮用轴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25070.7 | 申请日: | 2011-05-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94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小森和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33/64 | 分类号: | F16C33/64;B60B35/14;B60B35/18;F16C19/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党晓林;王小东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轮 轴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轮用轴承装置,该车轮用轴承装置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诸如汽车的车辆的车轮,并且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车轮用轴承装置,其能够防止滚珠的接触椭圆发生肩部超越并防止产生边缘载荷,因此能够提高车轮轴承的噪声特性和车辆轴承的寿命。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支撑车轮的车轮用轴承装置,该车轮用轴承装置经由滚动轴承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撑用于安装车轮的轮毂,存在用于驱动轮和从动轮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出于结构上的原因,驱动轮内圈旋转型用于驱动轮,并且内圈旋转型和外圈旋转型两者都用于从动轮。从具有期望的轴承刚度并呈现出抗错配的高耐久性以及改善燃料消耗的观点出发,在车轮用轴承装置中通常采用具有低转矩特性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在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中,多个滚珠夹设在固定圈和旋转圈之间,并且通过向滚珠施加预定接触角来接触所述固定圈和旋转圈。
车轮用轴承装置广义上划分为包括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等的车轮轴承装配在悬架装置的转向节形成部与轮毂之间的第一代类型、车体安装凸缘或者车轮安装凸缘直接形成在外构件(外圈)的外周上的第二代类型、一个内滚道表面直接形成在轮毂的外周上的第三代类型、以及内滚道表面直接形成在轮毂和等速万向节的外接头构件各自的外周上的第四代类型。
近年来,强烈期望改善“NVH”,即“噪声(NOISE)”、“振动(VIBRATON)”和“杂音(HARSHNESS)”,不用说更期望改善耐用性以及降低制造成本。如图11所示,在车轮用轴承装置中使用的现有技术的车轮轴承50由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形成,该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外构件51,该外构件在内周上形成有具有圆弧形截面的双列外滚道表面51a;一对内圈52、52,这一对内圈在外周上均形成有与双列外滚道表面51a对置的、具有圆弧形截面的内滚道表面52a;双列滚珠53,所述双列滚珠经由保持架57容纳在外滚道表面和内滚道表面之间,并且每列轴承部均具有接触角α。在形成于外构件51和内圈52之间的环形开口中安装有密封件54,以防止密封在轴承内的润滑脂泄漏并且防止雨水或灰尘从外部进入轴承。
如图12所示,在位于外滚道表面51a和内滚道表面52a的截面中的较高的肩部边缘55、56中,形成有辅助滚道表面55a、56a,这些辅助滚道表面分别平滑连续至圆弧形截面的曲线“a”、“b”。辅助滚道表面55a、56a均具有由直线或曲率比曲线“a”、“b”的曲率小的曲线形成的截面。此外,均具有圆弧形截面的倒角部55b、56b与辅助滚道表面55a、56a连续。
在这样的车轮用轴承装置中,由于形成有辅助滚道表面55a、56a,因此当在轴承上加载大量负载并且因此接触角α增大时,滚珠53的接触椭圆被从各滚道表面51a、52a向辅助滚道表面55a、56a“推出”。然而,由于辅助滚道表面55a、56a平滑地连续至形成滚道表面51a、52a的截面的曲线“a”、“b”并且具有直线截面,因此尽管接触椭圆被向辅助滚道表面55a、56a推出,也会防止边缘载荷(过大应力)的产生。
另外,由于辅助滚道表面55a、56a均具有直线截面,因此尽管外构件51的内径被设定得较小或内圈52的外径被设定得较大,但与由滚道表面51a、52a的圆弧曲线“a”、“b”的延伸部形成的斜度相比,也可以将辅助滚道表面55a、56a的斜度设定得较大。因而,能够避免其中辅助滚道表面55a、56a必须利用研磨轮的侧面研磨的情况,并且因此能够减少用于研磨的时间。
另外,由于滚道表面51a、52a分别具有与辅助滚道表面55a、56a的边缘连续的、圆弧形截面的倒角面55b、56b,因此接触椭圆的边缘载荷能够被进一步降低(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专利公报No.2007-85555。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50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