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碳酸酯树脂以及由该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透明膜无效
申请号: | 201180026143.4 | 申请日: | 201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39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20 |
发明(设计)人: | 并木慎悟;山本正规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64/16 | 分类号: | C08G64/16;G02B1/04;G02B5/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平元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树脂 以及 形成 透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特性、色调及热稳定性优异的聚碳酸酯树脂以及由该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透明膜。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树脂通常以双酚类等为单体成分,通过有效利用聚碳酸酯树脂的透明性、耐热性、机械强度等的优越性,已使其在电气电子部件、汽车用部件、医疗用部件、建材、膜、片、瓶、光学记录介质、透镜等领域作为所谓的工程塑料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已报道了由侧链具有芴环的二羟基化合物衍生而来的聚碳酸酯树脂。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光学特性优异的聚碳酸酯树脂,该聚碳酸酯树脂是使用侧链具有芴环的双酚化合物和2,2-双(4-羟基苯基)丙烷而得到的。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光弹性系数小的聚碳酸酯树脂,该聚碳酸酯树脂是使用侧链具有芴环的双酚化合物和五环癸烷二甲醇、异山梨醇而得到的。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使用侧链具有芴环的二羟基化合物、三环癸烷二甲醇及异山梨醇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另外,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下述内容:由该含有芴环的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相位差膜不仅光弹性系数低,而且显示出越在短波长下相位差越小的逆波长分散性,因此可获得在相位差膜等光学用途中有用的聚碳酸酯。
以诸如上述侧链具有芴环的二羟基化合物、异山梨醇这样的具有醇羟基的二羟基化合物等为原料制造聚碳酸酯树脂的情况下,通常采用被称为酯交换法或熔融法的方法进行制造。该方法中,使上述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二苯酯等碳酸二酯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在高温下进行酯交换,并通过将副产的酚排除至体系外而使聚合得以进行,进而得到聚碳酸酯树脂。
另外,近年来,为了更加有效地制造膜等薄且面积大的成形品,已开始采用不使用溶剂而进行成形的熔融挤出制膜的方法。因此,要求树脂具有熔融加工性,而从这一观点出发,已提出了各种共聚组成(例如,参见专利文献5~专利文献8)。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0178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67990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6/041190号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8-111047号公报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2010/064721号
专利文献6:国际公开第2010/071079号
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2010-134232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2010-2308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就上述传统的聚碳酸酯树脂而言,虽然在上述专利文献等中公开了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但由于树脂的分子量非常高,因此,为确保树脂的流动性而提高加工温度时,会引起膜的着色、或因产生焦斑(ヤケ)、银纹等而引起外观不良,另一方面,如果降低加工温度,则可能引发熔融粘度过高、难以控制膜厚的问题。
另外,与使用双酚A等具有酚羟基的单体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相比,使用诸如异山梨醇这样的分子内具有醚键的二羟基化合物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热稳定性不良,因此可能在暴露于高温的聚合中或成形中发生着色。此外,以具有芴环的二羟基化合物为原料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的熔融粘度通常较高,因此不易进行降低聚合温度、或降低加工温度等操作,也很难对着色加以抑制。
此外,近年来,在液晶用显示设备、便携设备等中使用的包含相位差膜等光学膜的透明膜领域,伴随设备的薄型化,要求取向性更高的材料,即,即使减小膜厚也能够获得大的相位差的材料。而如果降低树脂的分子量,则无法获得充分的韧性,很难通过膜的拉伸操作而获得高取向性。无法获得充分的取向性的情况下,为了使膜表现出给定的相位差,要增大膜的厚度,而这可能会导致无法应用于薄型设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使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得以解决的光学特性、机械物性、色调及热稳定性优异的聚碳酸酯树脂、以及由该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透明膜。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玻璃化转变温度、对比粘度、以及在特定波长下的相位差之比为特定值的聚碳酸酯树脂具有优异的光学特性、机械物性、色调及热稳定性,进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的要点如下述[1]~[2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614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真空绝热面板用芯材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白蛋白衍生物和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