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装置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26842.9 | 申请日: | 2011-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77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谷村泰宏;太田幸治;野村亚加音;齐木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L9/22 | 分类号: | A61L9/22;B03C3/02;B03C3/155;B03C3/41;B03C3/6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今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病毒 捕捉 装置 及其 方法 | ||
1.一种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风路框体;
第一高电压施加电极,被施加电压,并对引入到所述风路框体内的浮游微生物进行充电;
第一对置电极,与所述第一高电压施加电极对置设置;
过滤器,对通过所述第一高电压施加电极充电的浮游微生物进行捕捉;
第二高电压施加电极,被施加电压,并使所述过滤器感应,且对捕捉在所述过滤器的浮游微生物进行灭活;以及
第二对置电极,与所述第二高电压施加电极对置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过滤器的表面设为亲水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绝缘性地夹入设置在所述第二高电压施加电极与所述第二对置电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施加于所述第一高电压施加电极的电压的极性与施加于所述第二高电压施加电极的电压的极性设为反极性。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由在表面承载了亲水性吸附剂的蜂窝结构体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路框体的空气流出入口设置有开闭装置,
在所述第二对置电极的下游侧设置有臭氧分解触媒过滤器。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路框体内,从上风侧按顺序配置所述第一高电压施加电极、所述第一对置电极、所述第二高电压施加电极、所述过滤器、所述第二对置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路框体内,从上风侧按顺序配置所述第一高电压施加电极、所述第一对置电极、预先带电的过滤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风路框体内,在上风具备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以及粉尘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来自所述温度传感器、所述湿度传感器、以及所述粉尘传感器中的输出的至少一个,进行所述第一高电压施加电极的调整,且进行将空气引入所述风路框体内的送风机的运转控制。
11.一种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将浮游微生物引入风路框体内的工序;
对引入到所述风路框体内的浮游微生物进行充电的工序;
由被感应的亲水性过滤器对被充电的浮游微生物进行捕捉的工序;以及
利用等离子体对由所述亲水性过滤器捕捉的浮游微生物进行灭活的工序,
重复执行这些工序。
12.一种微生物/病毒的捕捉/灭活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将浮游微生物引入风路框体内的工序;
对引入到所述风路框体内的浮游微生物施加正极性电压来进行充电的工序;
由被感应的亲水性过滤器对被充电的浮游微生物进行捕捉的工序;以及
对由所述亲水性过滤器捕捉到的浮游微生物施加负极性电压并利用等离子体进行灭活的工序,
重复执行这些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26842.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