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工血管及人工血管的接入端口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32783.6 | 申请日: | 2011-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029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3-27 |
发明(设计)人: | 浅野拓司;横山大辅;木下良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机装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61M39/02 | 分类号: | A61M39/02;A61M1/14;A61F2/06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血管 接入 端口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从留置在体内的人工血管中导出液体或者向人工血管中导入液体的接入端口。
背景技术
在将血液透析、血液净化疗法等患者的血液暂时取出体外、再次返回体内的血液体外循环疗法中,需要高密度地穿刺血管。若对血管进行高密度穿刺,则会出现形成血管瘤、产生狭窄的情况。已有人提议使用了能减少对血管的穿刺次数的体内留置型装置的血管通路(血管到达法)。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血管通道,通过套管与导管相连的血液室具有隔膜,将针插入该隔膜,通过该针进行将血液等导入血管、从血管中导出血液等。由于受到反复穿刺的是隔膜,因而血管损伤得以减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表平9-510885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进行穿刺时,若针的方向偏移,则会出现液体难以流通的状态。现在,多数穿刺是在医疗机构中由熟练的医护人员进行实施的。但是,对于实施家庭透析法等的患者而言,重点关心的是正确、安全且简便地进行穿刺。此外,即使是在医疗机构等中也期待能正确、安全且简便地进行穿刺的技术。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可正确、安全且简便地实施穿刺的接入端口。
通过本发明,提供一种设置在人工血管的分支部分的接入端口。该接入端口呈柱状,将针插到该接入端口上,从体内排出液体或将液体导入体内。该接入端口具有插针用的实心的中心部和包围该中心部周围的管状的周边部,周边部较中心部硬。
周边部的管状的内壁面可沿插针方向形成尖端渐细的锥状,也可在周边部的至少部分外周面上形成凹凸部,周边部的外周也可用人工血管用材料覆盖。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形式,提供具有上述接入端口的人工血管。
周边部比接入端口的中心部硬,因而防止针斜着插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显示具有接入端口的人工血管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强化部件的细节的图。
图3是人工血管的分支部分的截面图。
图4是人工血管的分支部分的截面图。
图5是显示针插入人工血管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显示具有接入端口的人工血管10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该人工血管10用于将血液透析、血液净化疗法等将血液导出体外进行预定的处理后再次导入体内的血液体外循环治疗。人工血管10的两端分别连接在血管,尤其是静脉上,包括为该静脉搭桥的干部12和由干部分12支出的支部14、16、18。两个支部14、16是和用于将血液到出体外及将血液等液体导入体内的体外血液回路的连接点,另一支部18则是连接在动脉上的分流。将前者的两个支部14、16记作接入用支部14、16,将后者的支部18记作分流用支部18。干部12及分流用支部18留置于体内,接入用支部14、16的一部分暴露于体外。人工血管10可由ePTFE(膨体聚四氟乙烯)、PTFE(聚四氟乙烯)等常规的人工血管用材料形成。
此外,距干部12的两端20mm左右的部分复合(包覆)了SHAp(烧结羟基磷灰石高分散性纳米粒子),因此可使生物血管和人工血管的接合面平滑,能在提高通畅率的同时防止初期吻合部的渗血。
接入用支部14、16内配置有接入端口20。接入端口20整体为实心的柱状,圆柱状为佳,具有与支部14、16同等的长度,充满支部14、16的内部。也就是说,由于接入端口20,支部14、16处于上栓的状态。接入端口20包括沿柱状的轴线延伸的中心部22和包围中心部周围的管状的周边部24。在图1中分别显示出中心部22和周边部24。中心部22正好嵌在周边部24的管状的内部,通过这样,接入端口20整体形成实心的柱状。管状的周边部24的管内壁在前端,即在朝向顶端,即干部12的方向能形成逐渐变细的锥状。与此相应,中心部22也做成顶端细的锥状。
前述锥状的角度深受血管走向和引出端口的位置影响。因此,锥状角度并不局限于前述范围,而是根据所谓的吻合位置和到表皮的距离按需进行的设计变更。
接入端口20的材质可以是具有弹性的树脂材料,例如高压缩硅胶,中心部22为允许针插入的的硬度,周边部可以使用与中心部22相比硬度更高的硅胶。虽然这些硅胶的硬度约为10~80左右,但并不局限于该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机装株式会社,未经日机装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327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