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确定UE移动性状况的方法和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34831.5 | 申请日: | 2011-06-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0335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31 |
发明(设计)人: | J.庄;X.陈 | 申请(专利权)人: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0 | 分类号: | H04L1/20;H04W24/00;H04L1/00;H04W48/16;H04W64/00;H04L25/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姜冰;朱海煜 |
地址: | 瑞典斯*** | 国省代码: | 瑞典;S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确定 ue 移动性 状况 方法 设备 | ||
无线电用户设备(UE)移动性状况在通信节点中被确定。执行与通过无线电信道进行通信的UE相关联的UE移动性状况测量。UE移动性状况对应于无线电信道随时间变化的程度。确定在第一时间和在第二以后时间无线电信道的信道特性。基于确定的信道特性,确定信道特性误差度量并将其与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基于阈值比较的一次或多次迭代,确定UE移动性状况。
相关申请
本申请是2010年7月15日提交的PCT父专利申请 PCT/IB2010/002070的部分继续申请(continuation-in-part),该专利申请的公开通过引用结合于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无线电通信,并且具体涉及检测无线电信道变化。
背景技术
在本申请中,用于经无线电信道以某一方式进行通信的用户设备(UE)的术语“UE移动性状况”对应于无线电信道随时间变化的程度。在蜂窝通信系统(LTE是一个非限制性示例)中,UE的移动性状况能够为诸如上行链路信道估计、闭环MIMO、多用户MIMO (v-MIMO)、自适应天线波束形成、无线电资源调度、干扰管理等系统采用的许多技术的设计提供有用的信息。例如,如果UE移动性状况已知,则这些技术能够设计成更加有效和高效。
USPA 20070147533采用传送天线阵列传送波束形成的信号,带有基于形成聚合信道的多个信道的知识而计算的天线权重。计算聚合信道的特性的集合,例如聚合信道的预期波束形成增益、频率相关、功率延迟剖面(profile)、传送天线的数量、波束形成权重应用延迟值、预期多普勒剖面或传播信道的预期延迟剖面。信道估计基于计算的特性集合。WO2010/120217描述基于信道可变性来补偿信道质量信息(CQI)。WO 2011/007258使用接收的参考信号来选择信道估计技术。EP 1592139执行有关来自终端的下行链路无线电质量信息报告的统计处理,并且使用该处理确定下行链路传输格式。USPA 2011/0096680基于参考信号(RS)或为另一副载波集合进行的其它已知信号测量,推导OFDM信号中给定副载波的信道质量估计。计算第一副载波集合的功率延迟剖面,并且第二信道质量估计通过从第一信道质量估计进行推断或者对第一信道质量估计进行平均而被确定,这取决于功率延迟剖面的延迟扩展。USPA 2008/0049814使用第一可变抽头系数滤波器和第二固定抽头系数滤波器来估计信道,以各自通过过滤接收的导频符号来获得信道脉冲响应,并根据信道相关关系来选择一个响应。其公开通过引用结合于本文的2010年7月15日提交的父PCT专利申请PCT/IB2010/002070描述了设计成具有两种UE移动性状况模式的上行链路信道估计。在该申请中,信道估计在UE处在低UE移动性状况中时采用平均算法,并且在UE处在高UE移动性状况中时采用插值算法。在各种信道条件下,此类型的双UE移动性状况模式信道估计比只使用平均或只使用插值的单UE移动性状况模式估计更加有效和高效。但UE移动性状况可在多种其它示例应用中使用。提供显著增益的一个示例应用是在UE处于低UE移动性状况中时使用闭环MIMO,并且成对或成群UE处在低UE移动性状况中时使用上行链路v-MlMO。
本申请中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以有效、高效和实时方式确定UE移动性状况以便在多个应用和技术中广泛使用。例如,在下行链路闭环MIMO应用中,UE测量下行链路信道质量信息(CQI)并且将它经形成闭环的上行链路控制信道向服务基站报告。这些UE必须缓慢移动,以便UE移动造成的下行链路信道变化在CQI报告期间的时间上足够小,以确保报告的CQI更接近和准确地表示实际信道质量。因此,能够以有效和实时方式确定UE移动性状况的机制对于下行链路闭环MIMO技术实现其期望设计增益是重要的。对于此类型的应用,在1毫秒时标上确定UE移动性状况的上行链路信道估计过程可能需要被扩展到数百毫秒以便覆盖新情形。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未经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3483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