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氧化锌颗粒和化妆料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40302.6 | 申请日: | 201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18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2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充央;箱崎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1G9/02 | 分类号: | C01G9/02;A61K8/27;A61Q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丁香兰;庞东成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锌 颗粒 化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氧化锌颗粒和化妆料。
背景技术
在化妆料用途领域中,氧化锌颗粒主要作为紫外线吸收剂而用于遮光剂(sunscreen)用制品中。在这样的用途中使用的氧化锌颗粒几乎为100nm以下的超微粒。但是,在化妆水、乳液等基础化妆料或粉底、口红、眼影等美容化妆料中几乎不使用氧化锌颗粒。
在上述基础化妆料、美容化妆料中,非常重视触感。并且,在涂抹于肌肤时不会产生泛白(白浮)也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基础化妆料、美容化妆料中使用滑石、绢云母、板状硫酸钡、氮化硼等在这些功能方面优异的颗粒。
已知出于向基础化妆料及美容化妆料赋予紫外线吸收性能的目的来配合氧化锌(专利文献1、2、3)。但是,氧化锌颗粒为100nm以下的超微粒的情况下,存在着产生摩擦感(きしみ)、触感变差的问题。并且,在氧化锌颗粒为100nm~3μm的情况下,不仅具有与使用超微粒氧化锌时同样的问题,而且还具有透明性显著受损、出现泛白之类的问题。并且作为对肌肤的影响,不仅是紫外线,近红外线也越来越被视作问题。因此,要求一种可遮蔽近红外线的化妆料。
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配合有0.5μm~20μm的氧化锌作为红外线屏蔽物质的化妆料。但是,该氧化锌颗粒的平均摩擦系数大,因而在大量配合的情况下,存在着产生摩擦感、使用感差之类的问题。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并无关于透明性的记载。并且,该氧化锌颗粒和二氧化钛颗粒的可见光总透过率低,存在透明性差、出现泛白之类的问题。
此外,已知有粒径大于3μm的氧化锌颗粒(专利文献5、6)。但是并不存在关于将这些氧化锌颗粒配合在化妆料中的记载。进一步,关于配合在化妆料中的情况下的性能也并无记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2-2895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1-23670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7-11813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5-16269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8-21874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09-2492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大颗粒的氧化锌颗粒和配合有该氧化锌颗粒的化妆料,所述氧化锌颗粒不会使触感恶化、并且在配合于化妆品中的情况下的透明性、红外线反射等性能优异。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涉及氧化锌,其特征在于,该氧化锌的平均粒径为3μm~20μm、平均摩擦系数为3以下、可见光总透过率为85%以上、近红外线反射率为80%以上。
本发明还涉及化妆料,其特征在于,该化妆料含有上述的氧化锌颗粒。
发明效果
本发明氧化锌颗粒的平均粒径3μm~20μm、平均摩擦系数为3以下、可见光总透过率85%以上、近红外线反射率80%以上。配合有该氧化锌颗粒的化妆料的使用感、透明感优异,同时近红外反射性、以及氧化锌所具有的放热性效果所致的清凉感、化妆持久性优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氧化锌颗粒的特征在于,其平均粒径为3μm~20μm、平均摩擦系数为3以下、可见光总透过率为85%以上、近红外线反射率为80%以上。现有的配合在化妆料中的氧化锌颗粒多为小于3μm的氧化锌颗粒,不可能完全满足上述各种功能,本发明中的各种特征是由本发明人所发现的。
对于本发明的氧化锌颗粒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更近似于球状的形状。本发明的氧化锌颗粒的平均粒径更优选处于3μm~15μm的范围。在本说明书中,平均粒径为利用激光衍射散射式粒度分布测定装置(Beckman Coulter制LS 13 320型)测定出的值。
上述氧化锌颗粒的平均粒径若小于上述范围,则从摩擦感(きしみ感)变大、触感变差的方面考虑是不优选的。并且,平均粒径若大于上述范围,则从产生粗糙感(ざらつき)的方面考虑是不优选的。
本发明氧化锌颗粒的平均摩擦系数为3以下。本说明书中的平均摩擦系数是通过实施例中详述的方法进行测定的。平均摩擦系数大于3的氧化锌颗粒在配合于化妆料中时会产生摩擦感,从这方面考虑使用感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堺化学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03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