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锁紧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41155.4 | 申请日: | 2011-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80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1 |
发明(设计)人: | 特里沃·麦克尔 | 申请(专利权)人: | 消防与安防五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B15/02 | 分类号: | E05B15/02;E05B47/00;E05B6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澳大利亚*** | 国省代码: | 澳大利亚;AU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电锁紧装置中使用的锁紧机构。本发明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改进的预加载功能的锁紧机构。
背景技术
电锁紧装置诸如电子门锁,例如,通常被用作为电子锁紧系统中的组件,以便提供建筑等类事物中的安全进入控制。它们被安装到门框,通常与机械锁关联。该电子门锁包括枢转地可移动的保持器,该保持器保持机械锁的门闩。当该电子门锁是处在解锁状态时,保持器自由旋转并松开机械锁的门插销,使得该门可以被推开。当该电子门锁是处在锁紧状态时,保持器就不自由旋转,门只可以通过手动拉开该门闩被打开。
该电子门锁可以借助被定位在门外侧的卡阅读器或其它进入控制系统被控制。通常,不在门的外侧设置手柄,而是在门的内侧设置可旋转的手柄。因此,从内侧,人们可以操作该手柄以便离开建筑或区域;从外侧,人们只有在激活进入控制系统以便使该电子门锁从锁紧状态松开电子门锁时,才可以进入建筑。
诸如电子门锁等电锁紧装置经常遭遇到被称为“预加载”的状态。预加载是给施加于该保持器的侧力的命名。这些侧力可能是例如由门或门框的扭曲、人推门或诸如由空调或建筑的通风系统造成的门的两侧之一的空气压力的差别所导致。
如果电子门锁遭受到预加载,则这就可能影响到该电子门锁的正确操作。例如,当处在预加载时,该电子门锁的机构就可能被卡阻并且不能够从锁紧状态达到解锁状态。这不但是令人不满意的且是不方便的,这种情况还唤起了严重的安全担忧。在紧急情况等事件中,中央控制系统可以将信号发送给电子门锁以便采取解锁状态。如果该锁由于预加载而被卡阻,则就存在人可能被困在门后面风险,或者应急人员不能从外面通过门获得进入的通路。
这就依然保留有向电锁紧装置提供改进的预加载功能的需要。
发明内容
第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锁紧机构,包括:活塞;多个锁紧元件;包括缺口的笼,锁紧元件被容置在该缺口中;以及,套筒;该套筒在解锁位置和锁紧位置之间相对于该笼是可移动的;在锁紧位置中,该套筒使锁紧元件维持与该活塞上的凹部接合,以限制该活塞的移动。
该锁紧元件可以通常是球状的。
通过旋转该套筒,该套筒可以在该套筒的解锁位置和锁紧位置之间被移动。
所述套筒可以包括螺纹部分,并且借此所述套筒的旋转使所述套筒沿着其螺纹移动。
所述活塞可以借助弹簧朝向延伸位置偏置。
第二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锁紧装置,包括根据任何一项前述权利要求的锁紧机构。
该套筒可以由马达和齿轮箱所驱动。
该电锁紧装置可以还包括板载(onboard)电源,该板载电源被布置以便在锁的电力被中断的情况下提供电力以将该套筒移动到该套筒的解锁位置。
该锁紧装置可以是电子门锁并进一步包括:保持器;壳体;该保持器枢轴地被安装在该壳体中且在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之间是可移动的;该活塞与该保持器上的形成件配合,该形成件被布置成当该保持器从该关闭位置移动到该开启位置时移动该活塞。
第三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锁紧装置,该锁紧装置被布置为由外部电源供电并且包括:电源存储器件;以及其中该电源存储器件被布置成在该外部电源中断或故障事件时操作该锁,以将该锁从锁紧状态移动到解锁状态。
附图简述
现在将只借助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锁紧机构的分解图;
图2是合并有图1中的锁紧机构的电子门锁的后透视图;
图3是图2中的电子门锁的分解图;
图4至图6是示例出在预加载时从锁紧状态转换到解锁状态的图2的电子门锁的横断面视图;
图7是锁紧机构的另外一个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图8示出图7的锁紧机构的另外的视图;
图9和图10示出了图7的锁紧机构被合并到电子门锁中;以及
图11至图13描述了图9的电子门锁的操作次序。
优选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消防与安防五金有限公司,未经消防与安防五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11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