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力供给方法、充电控制装置和电力供给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43346.4 | 申请日: | 201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983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08 |
发明(设计)人: | 山崎大介;铃木雅浩;夏目哲;石桥义人;田岛茂;熊谷佳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索尼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1M10/44;H02J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力 供给 方法 充电 控制 装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供给方法、充电控制装置和电力供给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力系统被设计为通过由变电站、电力线等的电力网络将由发电站生成的电力传输到办公室或家庭。因此,为了实现到办公室和家庭的电力传输,修建用于传输由发电站生成的电力的可靠电力网络是一个先决条件。现有技术的大多数电力供给系统还是基于安装了可靠的电力网络这一假设来设计的。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在没有修建这样的电力供给系统和配电设施的国家或地区中,存在难以不作出改变的情况下应用该电力供给系统的问题。此外,考虑到发电站、变电站、配电基础设施等,即使在诸如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中,配电的成本也没有显著降低。从这种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角度来看,由于难以将配电保持在可行水平,存在基础设置可能不足的问题,在最坏的情况下,可能出现停电。
在这种区域中,为每个家庭安装电力线并提供电力是昂贵的。此外,由于电力在白天可能不是必要的,因此很有可能不能从在每个家庭安装电力线获得适当的回报。
考虑到上述问题而设计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标是提供用户在需要使用能源时就能够使用能源、很容易增加或减少、以及可以减少其基础设施的初期投资的改进的新颖供电方法、改进的新颖充电控制装置、以及改进的新颖供电系统。
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提供了本发明来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力供给方法,包括:初期设定步骤,通过充电控制装置对每个中都包括二次电池的多个电池装置和执行非接触电力传输以向以堆叠方式设置的电池装置传输电力的充电装置执行初期设定;电力传输指示步骤,充电控制装置提供指令以开始从经历了初期设定步骤中的初期设定的充电装置到电池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输;非接触电力传输步骤,执行从充电装置到电池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输;以及充电完成步骤,当完成了电池装置的充电时,电池装置通知充电控制装置完成了充电。在执行了传输指示步骤之后,其中,充电控制装置可以指示充电装置开始对与在电力传输指示步骤中指示传输电力的所述电池装置不同的电池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输。
在非接触电力传输步骤中,充电装置可以从堆叠在下面的电池装置开始顺序地执行电力传输。
在初期设定步骤中,用于分别识别多个电池装置和充电装置的识别信息可以从多个电池装置和充电装置传输到充电控制装置。
此外,提供了本发明来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力供给方法,包括:初期设定步骤,充电控制装置对每个中都包括二次电池的多个电池装置和执行非接触电力传输以向以堆叠方式设置的电池装置传输电力的充电装置执行初期设定;电力传输指示步骤,通过充电控制装置提供指令以开始从经历了初期设定步骤中的初期设定的电池装置到充电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输;非接触电力传输步骤,执行从电池装置到充电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输;以及传输完成步骤,当电池装置的二次电池的电压变得等于或低于预定值时,电池装置通知充电控制装置完成了电力传输。在传输完成步骤之后,执行传输指示步骤,其中,充电控制装置可以指示与在电力传输指示步骤中指示的电池装置不同的电池装置开始对充电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输。
在非接触电力传输步骤中,可以从堆叠在下面的电池装置开始顺序地对充电装置执行非接触电力传输。
在初期设定步骤中,用于分别识别多个电池装置和充电装置的识别信息从多个电池装置和充电装置传输到充电控制装置。
此外,提供了本发明来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充电控制装置,包括:初期设定单元,对每个中都包括二次电池的多个电池装置和执行非接触电力传输以向以堆叠方式设置的电池装置传输电力的充电装置执行初期设定;电力传输指示单元,提供指令以开始从经历了初期设定单元的初期设定的充电装置到电池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输;以及充电完成通知获取单元,从完成充电的电池装置获取充电完成通知。在充电完成通知获取单元获取了完成通知后,电力传输指示单元可以指示充电装置开始对与先前指示传输电力的电池装置不同的电池装置的非接触电力传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索尼公司,未经索尼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334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