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纤维卷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46928.8 | 申请日: | 2011-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403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谷川元洋;鱼住忠司;中村大五郎;八田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村田机械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70/16 | 分类号: | B29C70/16;B29K105/08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庞乃媛;黄剑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卷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纤维卷绕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具备环向卷绕装置和螺旋卷绕装置,通过对套筒交替反复地进行环向卷绕和螺旋卷绕,将纤维束卷绕到套筒的周围而形成加强层的单纤维卷绕装置是众所周知的。
螺旋卷绕中,将螺旋卷绕装置的位置固定、使套筒旋转并沿旋转轴方向输送来将纤维束卷绕到套筒的周围上去。纤维束从设置在螺旋卷绕装置上的纤维供给引导器提供给套筒。为了能够将多根纤维束同时卷绕,具备在螺旋卷绕装置中呈放射状地设置有多个纤维供给引导器的第1引导部和第2引导部的单纤维卷绕装置也众所周知(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36461号公报
发明的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专利文献1的螺旋卷绕装置的纤维供给引导器,如专利文献1的第0034段记载的那样,形成为从基端部向顶端部头细的锥形形状。为了能够使纤维束通过纤维供给引导器的内部,从基端部到顶端部贯穿有扁平的引导孔。作为驱动螺旋卷绕装置之前的准备,有用手工作业将纤维束一根根地穿过所有的纤维供给引导器、将各纤维束的顶端部固定在套筒的外周面上的必要。
但是,将一根根纤维束穿过细长扁平的引导孔内的作业并不容易,为费周折的作业。并且,螺旋卷绕装置的纤维供给引导器的根数多(例如180根)。因此,将纤维束穿过螺旋卷绕装置所有的纤维供给引导器的作业需要很长时间。
并且,将纤维供给引导器形成为从基端部到顶端部头细的锥形形状或者在其内部形成从基端部到顶端部贯穿的扁平的引导孔的加工费周折。因此,纤维供给引导器的制作成本增多,单纤维卷绕装置的制作成本变得高价。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第1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将纤维束穿过纤维供给引导器中的作业容易的单纤维卷绕装置。本发明的第2目的是开发制作容易、价廉的纤维供给引导器,由此廉价地提供单纤维卷绕装置。
本发明想要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接着说明用来解决该问题的手段。
即,第1方案为将纤维束卷绕到套筒上的单纤维卷绕装置,具备给上述套筒提供纤维束的多个纤维供给引导器;上述纤维供给引导器具有引导纤维束的宽幅面的底部、沿上述底部的两侧设置的侧部、以及形成在上述两侧部之间的开放部。
第2方案在第1方案的情况下,具备使上述纤维供给引导器绕轴转动的驱动部,以及通过控制上述驱动部改变上述纤维供给引导器的朝向的控制部。控制部与将纤维束卷绕到上述套筒上的卷绕角度和卷绕方向相对应,使纤维束不从上述纤维供给引导器脱落地改变上述纤维供给引导器的朝向。
第3方案在第1或第2方案的情况下,覆盖上述开放部的一部分、装卸自由地设置有防脱部件。
发明的效果
作为本发明的效果,取得如下所述的效果。
根据第1方案,纤维供给引导器具有引导纤维束的宽幅面的底部、沿底部的两侧设置的侧部、以及形成在两侧部之间的开放部。因此,没有使纤维束穿过从基端部到顶端部贯穿的引导孔的必要,将纤维束穿过纤维供给引导器的作业变得容易。并且由于与形成了从基端部到顶端部贯穿的引导孔的纤维供给引导器相比制作容易、价廉,因此能够廉价第提供单纤维卷绕装置。
根据第2方案,与将纤维束卷绕到套筒上的卷绕角度和卷绕方向相对应使纤维束不从纤维供给引导器脱落地改变纤维供给引导器的朝向。因此即使给纤维束施加了张力纤维束也不会从纤维供给引导器脱落,能够给纤维束施加足够的张力地卷绕到套筒上。
根据第3方案,覆盖开放部的一部分、装卸自由地设置有防脱部件。因此,即使在单纤维卷绕装置的维护保养中等使卷绕作业停止、纤维束上没有施加张力的状态下,也能够防止纤维束从纤维供给引导器脱落。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形态的FW装置100的图;
图2为表示构成螺旋卷绕装置40的第1螺旋头43和第2螺旋头44的图;
图3为纤维供给引导器80A的透视图;
图4为图3的A-A线及B-B线的剖视图;
图5为表示构成第1螺旋头43和第2螺旋头44的引导器支承装置45的图;
图6为表示将纤维束F螺旋卷绕到第1筒状部1A的外周面1AS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为表示将纤维束F螺旋卷绕到第1筒状部1A的外周面1AS上的状态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村田机械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村田机械株式会社;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69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