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肟键联的亲核性催化剂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80047635.1 申请日: 2011-07-29
公开(公告)号: CN103370082A 公开(公告)日: 2013-10-23
发明(设计)人: J·西克曼;S·海德尔;H·罗滕施泰纳;A·伊文思;P·图雷切克;O·卓耶奇林 申请(专利权)人: 巴克斯特国际公司;巴克斯特保健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61K47/48 分类号: A61K47/48
代理公司: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代理人: 傅强国;贾师英
地址: 美国伊*** 国省代码: 美国;US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肟键联 亲核性 催化剂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使水溶性聚合物与治疗性蛋白质的氧化型碳水化合物部分缀合的方法,其包括在允许缀合的条件下使所述氧化型碳水化合物部分与活化的水溶性聚合物接触;

所述水溶性聚合物含有活性氨氧基且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支链PEG、PolyPEG(Warwick Effect Polymers;Coventry,UK)、聚唾液酸(polysialic acid,PSA)、淀粉、羟烷基淀粉(hydroxyalkyl starch,HAS)、羟乙基淀粉(hydroxylethyl starch,HES)、碳水化合物、多糖、普鲁兰(pullulane)、壳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淀粉、葡聚糖、羧甲基-葡聚糖、聚环氧烷(polyalkylene oxide,PAO)、聚烷二醇(polyalkylene glycol,PAG)、聚丙二醇(polypropylene glycol,PPG)、聚噁唑啉、聚丙烯酰基吗啉、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聚羧酸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磷腈、聚噁唑啉、聚乙烯-共-马来酸酐、聚苯乙烯-共-马来酸酐、聚(1-羟甲基亚乙基羟甲基缩甲醛)(PHF)、2-甲基丙烯酰氧基-2′-乙基三甲基磷酸铵(MPC);和

所述碳水化合物部分通过与包含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氧化剂的缓冲液一起孵育而氧化:过碘酸钠(NaIO4)、四乙酸铅(Pb(OAc)4)和过钌酸钾(KRuO4);

其中在所述氧化型碳水化合物部分与所述水溶性聚合物上的活性氨氧基之间形成肟键联;

且其中所述肟键联形成由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亲核性催化剂催化:邻氨基苯甲酸、间氨基苯甲酸、对氨基苯甲酸、对氨基苯磺酸、邻氨基苯甲酰胺、邻甲苯胺、间甲苯胺、对甲苯胺、邻茴香胺、间茴香胺和对茴香胺。

2.一种使水溶性聚合物与治疗性蛋白质的氧化型碳水化合物部分缀合的方法,其包括在允许缀合的条件下使所述氧化型碳水化合物部分与活化的水溶性聚合物接触;

所述治疗性蛋白质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因子IX(FIX)、因子VIII(FVIII)、因子VIIa(FVIIa)、冯威里氏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因子FV(FV)、因子X(FX)、因子XI(FXI)、因子XII(FXII)、凝血酶(FII)、蛋白C、蛋白S、tPA、PAI-1、组织因子(TF)、ADAMTS 13蛋白酶、IL-1α、IL-1β、IL-2、IL-3、IL-4、IL-5、IL-6、IL-11、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1,CSF-1)、M-CSF、SCF、GM-CSF、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CSF)、EPO、干扰素-α(IFN-α)、复合干扰素(consensus interferon)、IFN-β、IFN-γ、IFN-ω、IL-7、IL-8、IL-9、IL-10、IL-12、IL-13、IL-14、IL-15、IL-16、IL-17、IL-18、IL-19、IL-20、IL-21、IL-22、IL-23、IL-24、IL-31、IL-32α、IL-33、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Ang-1、Ang-2、Ang-4、Ang-Y、促血管生成素样多肽1(angiopoietin-like polypeptide 1,ANGPTL1)、促血管生成素样多肽2(ANGPTL2)、促血管生成素样多肽3(ANGPTL3)、促血管生成素样多肽4(ANGPTL4)、促血管生成素样多肽5(ANGPTL5)、促血管生成素样多肽6(ANGPTL6)、促血管生成素样多肽7(ANGPTL7)、玻连蛋白(vitronect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管生成素、活化素A、活化素B、活化素C、骨形态发生蛋白-1、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形态发生蛋白-3、骨形态发生蛋白-4、骨形态发生蛋白-5、骨形态发生蛋白-6、骨形态发生蛋白-7、骨形态发生蛋白-8、骨形态发生蛋白-9、骨形态发生蛋白-10、骨形态发生蛋白-11、骨形态发生蛋白-12、骨形态发生蛋白-13、骨形态发生蛋白-14、骨形态发生蛋白-15、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A、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B、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II、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心营养素-1(cardiotrophin-1)、纤毛神经营养因子、纤毛神经营养因子受体、畸胎瘤衍化生长因子(cripto)、隐秘因子(cryptic)、细胞因子诱导性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细胞因子诱导性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2α、细胞因子诱导性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2β、β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内皮素1、表皮生长因子、促红血球生成素(epigen)、表皮调节素(epiregulin)、上皮源性嗜中性粒细胞引诱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6、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7、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b、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8c、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9、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2、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3、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6、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7、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0、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1、神经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受体α2、生长相关蛋白、生长相关蛋白α、生长相关蛋白β、生长相关蛋白γ、肝素结合表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肝细胞瘤源性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受体α、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神经生成素、神经营养素-3、神经营养素-4、抑瘤素M(oncostatin M,OSM)、胎盘生长因子、胎盘生长因子2、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AB、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前B细胞生长刺激因子、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干细胞因子受体、TNF、TNF0、TNF1、TNF2、转化生长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β1.2、转化生长因子β2、转化生长因子β3、转化生长因子β5、潜伏转化生长因子β1、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I、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II、转化生长因子β结合蛋白III、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TSLP)、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I型、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活化因子受体、磷脂酶活化蛋白(phospholipase-activating protein,PUP)、胰岛素、凝集素蓖麻毒素、泌乳素、绒毛膜促性腺素、卵泡刺激素、甲状腺刺激素、组织纤溶酶原活化因子、IgG、IgE、IgM、IgA和IgD、α-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DNA酶、胎球蛋白、黄体生成激素、雌激素、胰岛素、白蛋白、脂蛋白、胎蛋白、转铁蛋白、血小板生成素、尿激酶、整合素、凝血酶、瘦素、修美乐(Humira)(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普罗利亚(Prolia)(地诺单抗(denosumab))、恩利(Enbrel)(依那西普(etanercept))、表1中的蛋白或其生物活性片段、衍生物或变体;

所述水溶性聚合物含有活性氨氧基且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聚乙二醇(PEG)、支链PEG、PolyPEG(Warwick Effect Polymers;Coventry,UK)、聚唾液酸(PSA)、淀粉、羟烷基淀粉(HAS)、羟乙基淀粉(HES)、碳水化合物、多糖、普鲁兰、壳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淀粉、葡聚糖、羧甲基-葡聚糖、聚环氧烷(PAO)、聚烷二醇(PAG)、聚丙二醇(PPG)、聚噁唑啉、聚丙烯酰基吗啉、聚乙烯醇(PVA)、聚羧酸酯、聚乙烯吡咯烷酮、聚磷腈、聚噁唑啉、聚乙烯-共-马来酸酐、聚苯乙烯-共-马来酸酐、聚(1-羟甲基亚乙基羟甲基缩甲醛)(PHF)、2-甲基丙烯酰氧基-2′-乙基三甲基磷酸铵(MPC);和

所述碳水化合物部分通过与包含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氧化剂的缓冲液一起孵育而氧化:过碘酸钠(NaIO4)、四乙酸铅(Pb(OAc)4)和过钌酸钾(KRuO4);

其中在所述氧化型碳水化合物部分与所述水溶性聚合物上的活性氨氧基之间形成肟键联;且其中所述肟键联形成由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的亲核性催化剂催化:邻氨基苯甲酸、间氨基苯甲酸、对氨基苯甲酸、对氨基苯磺酸、邻氨基苯甲酰胺、邻甲苯胺、间甲苯胺、对甲苯胺、邻茴香胺、间茴香胺和对茴香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巴克斯特国际公司;巴克斯特保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巴克斯特国际公司;巴克斯特保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7635.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