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粘弹性光导的照明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48871.5 | 申请日: | 2011-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47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奥德蕾·A·舍曼;埃伦·O·艾利恩;迈克尔·A·梅斯;凯文·R·谢弗 | 申请(专利权)人: | 3M创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6/00 | 分类号: | G02B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顾红霞;彭会 |
地址: | 美国明***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粘弹性 照明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特别是包括电路薄层和用于有利于光分布的光导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照明装置和设备通常采用白炽光或荧光光源,所述光源容纳在通常庞大和笨重的壳体内。例如,照明设备和指示牌通常使用大量的空间。照明装置可包括由刚性基底(例如玻璃纤维)制成的FR电路板,所述刚性基底是利用铜迹线并且用于元件的安装孔进行图案化的。这些类型的照明装置为硬质和刚性的,并且不适于安装到弯曲表面或奇形表面上。柔性照明装置为存在的并且通常由利用铜迹线图案化的波状聚合物膜制成,然而,其可为昂贵的并且可出于各种原因而难于制备。
照明装置可包括光导,所述光导用于有利于将来自光源的光分布在远大于光源的面积上。光导包含光传输材料,并可具有不同形状,例如块形、楔形和假楔形。大多数光导被设计成在边缘表面接收光,并让此光通过在背表面和输出表面之间的全内反射朝与光进入的表面相对的边缘表面传播。利用以各种类型的图案设置在输出表面上的提取特征来从输出表面均匀地发射光。
发明内容
本文公开了照明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照明装置包括:具有相对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的粘弹性光导、光学耦合到粘弹性光导的多个电互连的发光二极管,其中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在第一主表面处进入粘弹性光导并且通过全内反射在粘弹性光导内传播。
在一些实施例中,照明装置包括:粘弹性光导,所述粘弹性光导具有相对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和柔性光垫,所述柔性光垫包括设置在光垫上的多个电互连的发光二极管,所述发光二极管光学耦合到粘弹性光导,其中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在第一主表面处进入粘弹性光导并且通过全内反射在粘弹性光导内传播。柔性垫可包括: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在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之间,所述绝缘层具有多个第一小孔;第二导体层,所述第二导体层具有多个第二小孔;光学膜,所述光学膜设置在第二导体层上且背对绝缘层,所述光学膜具有多个第三小孔和多个第四小孔;其中第一小孔、第二小孔和第三小孔为对准的,并且第四小孔未与第一小孔、第二小孔和第三小孔对准,每个发光二极管通过第一小孔、第二小孔和第三小孔电连接到第一导体层并且通过第四小孔电连接到第二导体层,以使得发光二极管通过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电互连。
本发明的这些方面和其他方面将在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上述发明内容不应理解为是对要求保护的主题的限制,该主题仅受本文所阐述的权利要求书的限定。
附图说明
结合下列附图以及下文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附图为各种制品的示意图,未必按比例绘制。
图1示出了本文所公开的示例性照明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2-3、4a-4b和5-8示出了本文所公开的示例性照明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9a-9c示出了光源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10a示出了示例性柔性光源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0b示出了包括图10a所示的柔性光源的示例性照明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1a示出了示例性柔性光源的示意性透视图。
图11b示出了包括图11a所示的柔性光源的示例性照明装置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本文所公开的示例性照明装置的示意性透视图。在此实施例中,照明装置100包括粘弹性光导110和多个电互连的发光二极管120。粘弹性光导分别包括相对的第一主表面和第二主表面111、112。多个电互连的发光二极管120包括通过导电材料140电互连的多个发光二极管130。多个电互连的发光二极管120通常为平面的,并且可手动地进行挠曲和环绕在弯曲制品上。
粘弹性光导在WO2010/005655(Sherman等人)中有所描述,该专利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通常,发光二极管相对于粘弹性光导进行设置,以使得这两者光学耦合,即发光二极管发出的至少一些光进入粘弹性光导。进入粘弹性光导的光传播和/或递送至光导的一个或多个所需位置、面积等。对于每个照明装置而言,这些所需位置、面积等可为不同的,这取决于装置的总体设计、装置的所需效率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3M创新有限公司,未经3M创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887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