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增压器压力传感器安装用接盘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48891.2 | 申请日: | 2011-08-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44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2 |
发明(设计)人: | 林亨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35/00 | 分类号: | F02D35/00;F02M35/104;F02B3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吕俊刚;刘久亮 |
地址: | 韩国仁***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涡轮 增压 发动机 压力传感器 安装 盘结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增压器压力传感器安装用接盘结构,更详细地讲,涉及如下所述的电子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增压器压力传感器安装用接盘结构:其能够安全地保护感应进气歧管内的气压的增压器压力传感器免受上述进气歧管内的高温空气的热影响,防止发动机工作期间从上述增压器压力传感器产生的压力感应信号的精度降低。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对于发动机而言,当以比大气压高的压力向发动机的燃烧室过量供给空气时,即使在排气量相同的发动机中,也能够向燃烧室供给大量的空气,当在这种过量供给条件下增加燃料喷射量时能够增大发动机的输出。将执行如上所述向发动机的燃烧室过量供给空气的功能的装置称为涡轮增压器,将检测从上述涡轮增压器通过进气歧管供给到燃烧室的气压并在适当的范围内控制沿着上述进气歧管的内部流动的空气的压力的发动机称为电子涡轮增压发动机。
图1是示出包括涡轮增压器和增压器压力传感器的一般的电子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概略立体图,图2是示出用于保护增压器压力传感器免受进气歧管和上述进气歧管内的高温空气的热影响的增压器压力传感器安装结构的概略立体图。
如图1和图2所示,电子涡轮增压发动机(1)包括涡轮增压器(2)、增压器压力传感器(3)、阀调节装置(未图示)、电子控制单元(ECU)(未图示)、排气再循环(EGR)流路(未图示)。
此处,上述涡轮增压器(2)包括:涡轮机(未图示),其配置在排气歧管(5)内,通过从燃烧室排出的排气的流动而旋转;以及压缩机(2a),其配置在进气歧管(6)内,通过与上述涡轮机连接的旋转轴(未图示)接受上述涡轮机的旋转力,从而对外气进行吸入压缩。
上述增压器压力传感器(3)配置在上述进气歧管(6)的外侧一部分上,与上述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测量沿着上述进气歧管(6)的内部流动的进气的增压压力而对上述电子控制单元产生进气压力检测信号。
上述阀调节装置(未图示)包括:排气阀(未图示),其配置在排气歧管(5)内的上述涡轮机的出口侧;以及致动器(未图示),其一端部与上述排气阀机械地连接,另一端部与上述电子控制单元电连接。
上述排气再循环(EGR)流路(未图示)是连接上述排气歧管(5)与上述进气歧管(6)的气道,将从燃烧室通过排气歧管(5)向外部放出的排气中的一部分引导到进气歧管(6)而不会放出到大气,从而能够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并且减少有害排气的大气排出量。
当使如上所述构成的电子涡轮增压发动机(1)运转时,在发动机的高速/高负荷区间,当在上述增压器压力传感器(3)中感应到的增压进气压力超过预先设定的基准增压进气压力时,上述电子控制单元(未图示)以上述阀调节装置的排气阀向减小上述涡轮机的出口的开口量的方向移动的方式使上述致动器工作,从而减小上述涡轮机的转速,这样防止了上述涡轮机的过度旋转而预防上述涡轮增压器(2)和发动机的损伤。
但是,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电子涡轮增压发动机(1),增压器压力传感器(3)直接安装在高温的进气歧管(6)的上部部分。因此,对于上述电子涡轮增压发动机(1)而言,上述增压器压力传感器(3)的耐热温度为125℃,但常温下的进气温度为144.4℃,且考虑到热带性气候中的大气温度50℃时,其温度非常高,达170℃程度,从而上述增压器压力传感器(3)受到热损害而产生不能工作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种热损害问题,与此不同的现有技术的电子涡轮增压发动机(1a)如图2所示,在将增压器压力传感器(3)通过安装支架(7)而安装在远离进气歧管(6)的固定部分之后,用软管(8)(或管)来连接了上述增压器压力传感器(3)和进气歧管(6)。
但是,这种软管和安装支架连接结构在布局上存在如下所述的限制:上述增压器压力传感器(3)必须安装到相对于进气歧管(6)为上方向的固定位置,上述软管(8)也要沿着上述增压器压力传感器(3)在相对于上述进气歧管(6)的上方向上形成布线路径。
在形成这种软管布线路径的过程中,当在上述软管(8)的一部分上产生弯曲的部分(或折弯部分)时,在该弯曲的部分聚集冷凝水,从而在低温条件下软管(8)冻裂并从冻裂处泄露进气的可能性很高。
另外,关于如上所述的软管和安装支架连接结构,需要如支架、软管、夹钳、螺栓等部件的全部,不仅组装过程复杂、且软管布线路径长,从而存在成本增加且耐久性降低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未经斗山英维高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4889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