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包膜抗原蛋白和含其的疫苗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52184.0 | 申请日: | 2011-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893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刘大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大才 |
主分类号: | C07K14/16 | 分类号: | C07K14/16;C07K19/00;C12N15/49;A61K39/21;A61P31/18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 |
地址: |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卡里吉***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包膜抗原 病毒样颗粒 蛋白 疫苗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 ||
本发明提供了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病毒样颗粒和重组HIV病毒;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疫苗,它含有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病毒样颗粒或重组HIV病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重组包膜蛋白(Env)和含其的疫苗。
背景技术
可怕的感染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仍然引起严重后果。疫苗被认为是用于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的最有效和经济的手段。不幸的是,病毒如HIV,包含许多血清型,并进行快速的抗原变化;这些使得生产具有交叉保护的有效疫苗成为严峻挑战。
对于HIV-1,目前已经有3千3百万感染者,每一个藏有很大阵列的HIV-1准种,这将导致在一个在人群中同时接种并传播的巨大数字的变种。针对这个庞大阵列的潜在感染株来提供保护,是一个在疫苗研制方面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令人惊讶的是,经典的化学灭活或活减毒的疫苗方法没有产生出广泛的保护或安全的HIV-1疫苗。到目前为止,针对HIV的疫苗没有问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重组的HIV包膜抗原蛋白。在一个实施例中,该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包括含有主要抗原性表位的胞外域;融合肽;和近膜外区(MPER);其中所述MPER中存在至少一个选自CxxC(SEQ ID NO:3),CxxxC(SEQ ID NO:4)或CxxxxC(SEQ ID NO:5)的2-半胱氨酸微域,其x代表任意氨基酸;由此,当该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形成三聚体,所述在MPER中的两个半胱氨酸形成一个串联二硫键带,共价地使该三聚体收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进一步包括跨膜区(TMD);和胞质区(CPD),其中所述MPER或TMD中存在至少一个选自CxxC(SEQ ID NO:3),CxxxC(SEQ ID NO:4)或CxxxxC(SEQ ID NO:5)的2-半胱氨酸微域;由此,当所述重组HA抗原蛋白形成三聚体,在MPER或TMD中的两个半胱氨酸形成一个串联二硫键带,共价地使该三聚体收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的TMD是来自一个天然的HIV Env蛋白,并且该TMD被修改后包含所述至少一个2-半胱氨酸微域。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的TMD是人工合成肽或来自在其自然构象时形成三聚体的非-Env蛋白。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所述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由DNA序列所编码的,该DNA序列被克隆到一个的体内表达载体;因此,重组HIV包膜蛋白表达载体被用作针对HIV感染的DNA疫苗。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的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所述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被用于针对HIV感染的疫苗。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病毒样颗粒。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病毒样颗粒包括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其中所述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包括含主要抗原性表位的胞外域;融合肽;近膜外区(MPER);跨膜区(TMD);和胞质区(CPD);其中所述MPER或TMD中存在至少一个选自CxxC(SEQ ID NO:3),CxxxC(SEQ ID NO:4)或CxxxxC(SEQ ID NO:5)的2-半胱氨酸微域,其x代表任意氨基酸;由此,当所述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形成三聚体,在MPER或TMD中的两个半胱氨酸形成一个串联二硫键带,共价地使该三聚体收紧。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重组HIV病毒,包括重组HIV包膜抗原蛋白。
具体实施方式
可以通过引用以下的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的详细描述而更容易地理解本发明。
在本申请中,为了更充分地描述本发明所涉及领域状态,当出版物被引用,这些出版物的公开内容的全部经引用而并入本申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大才,未经刘大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21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