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二次电池的正极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52241.5 | 申请日: | 2011-11-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10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7 |
发明(设计)人: | 冈田茂树;七泷努;小林伸行;吉川润;浦川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4/13 | 分类号: | H01M4/13;H01M4/525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徐晓静 |
地址: | 日本国爱知县名***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正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二次电池的正极。
背景技术
作为构成锂二次电池(也被称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正极的正极活性物质,广泛知道的有钴酸锂(LiCoO2)或锂-镍-锰-钴复合氧化物等的锂复合氧化物(锂过渡金属氧化物)。众所周知的,通过锂离子(Li+)在该正极活性物质中的出入,进行该锂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动作。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此种电池的特性(放电容量等),已有对正极的构成,例如正极活性物质的粒子径和填充率进行最优化(参照特开2001-85009号公报、特开2002-251996号公报、特开2002-270173号公报、特开2004-182564号公报等)等各种尝试。但是,这些现有技术中,特性的提高效果都不够充分。
关于这点,本申请的申请人也正对此种正极进行研究(参照例如WO2010/074314A1等)。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锐意研究,发现能够获得更优越的特性的正极的构成,达成本发明。
-构成-
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的正极(下面,根据需要可能简称为“正极”。)包括:为板状的正极活性物质(下面,根据需要可能简称为“正极活性物质板”。)的第一层、包含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粒子(下面,根据需要可能简称为“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粘合剂的、与所述第一层以层叠状态接合的第二层。
即,本发明中的所述正极具有正极活性物质层,该正极活性物质层由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所述第一层、和包含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和所述粘合剂的所述第二层的层叠体构成。又,所述第一层也可以层叠状态与导电性的正极集电体接合。
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具体来说为锂复合氧化物。该锂复合氧化物具有例如层状岩盐构造。此处“层状岩盐构造”是指,锂层与锂以外的过渡金属层夹着氧层交替层叠的结晶构造(典型的有α-NaFeO2型构造:在立方晶岩盐型构造的[111]轴方向,过渡金属与锂规则排列的构造)。又,作为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锂复合氧化物,也可采用不具有层状岩盐构造的材料(例如具有尖晶石构造的锰酸锂LiMn2O4或镍锰酸锂LiNi0.25Mn0.75O4等)。
作为构成所述第一层的正极活性物质的锂复合氧化物具有层状岩盐构造时,对该第一层的表面(板面)照射X射线时的X射线衍射中的、(003)面的衍射强度相对于(104)面的衍射强度的峰值强度比(003)/(104)优选为1.6以下的。又,当包含于所述第二层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粒子为板状粒子时,优选对该粒子的表面(板面)照射X射线时的X射线衍射也相同。
又,所述正极优选形成为,以所述第一层的厚度为t1、所述第二层的厚度为t2,r=t2/t1的话,满足
0.02≦r≦0.2
的条件。
-效果-
在具有相关构成的本发明的所述正极中,所述正极活性物质层中的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填充的比例和表面积比上述的现有技术大。由此获得比上述的现有技术更优越的放电容量(放电容量维持特性)。
附图说明
图1A是显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适用对象锂二次电池的一例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
图1B是显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适用对象锂二次电池的另一例的概略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显示图1A和图1B所示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正极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发明较佳实施方式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进行说明。又,以下关于实施方式的记载,为了满足专利法规定的说明书的记载要件(记述要件·能够实施要件),对本发明的具体化一例尽可能地具体记载。
由此,如后所述,本发明不限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或实施例的具体构成。对本实施方式和实施例进行各种的变更(modification)的例示插入该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但为不影响连贯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的理解,尽可能总结记载在末尾处。
1.锂二次电池的概略构成
图1A是显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适用对象锂二次电池1的一例的概略构成的截面图。参照图1A,该锂二次电池1为所谓的液体型,包括正极2、负极3、隔膜4、正极用接片5、负极用接片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22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