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变气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53667.2 | 申请日: | 2011-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14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10 |
发明(设计)人: | 矢野寿行;前原利之;广瀬秀俊;江崎修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L1/34 | 分类号: | F01L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苏萌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 气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变气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对驱动凸轮轴旋转一周的期间内的从动凸轮凸角的旋转速度进行变更的可变气门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具备如下结构的内燃机的气门装置,所述结构为,通过电动机而对驱动凸轮轴进行旋转驱动的结构,其中,所述驱动凸轮轴上固定有对阀进行驱动的从动凸轮凸角。此外,该现有的气门装置具备对电动机的旋转速度进行控制的电机控制装置。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利用电机控制装置而使电动机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从而对驱动凸轮轴旋转一周的期间内的从动凸轮凸角的旋转速度进行增减。
另外,作为与本发明相关联的内容,申请人了解到包含上述的文献在内的以下所记载的文献。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802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9649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42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与上文所述的现有的气门装置的结构不同,在采用通过经由正时链或带而被传递的曲轴的旋转力来对驱动凸轮轴进行驱动的、一般结构的可变气门装置中,在实现能够对驱动凸轮轴旋转一周的期间内的从动凸轮凸角的旋转速度进行变更的功能时,要求在不使装置结构极为复杂的条件下实现这种功能。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这种课题而被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如下的可变气门装置,即,在采用通过曲轴的旋转力而对驱动凸轮轴进行驱动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不使装置结构极为复杂的条件下,对驱动凸轮轴旋转一周的期间内的从动凸轮凸角的旋转速度进行变更的可变气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为一种可变气门装置,其具备驱动凸轮轴、从动凸轮凸角、导向部件、连杆机构、接触维持单元和作动器。
驱动凸轮轴通过曲轴的旋转力而被旋转驱动。从动凸轮凸角与所述驱动凸轮轴同心,且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被支承在该驱动凸轮轴上。导向部件具有以覆盖所述驱动凸轮轴的方式而形成的轨道面。连杆机构分别连结于所述驱动凸轮轴及所述从动凸轮凸角,并具有与所述轨道面接触的接触部件,且所述连杆机构使所述从动凸轮凸角相对于所述驱动凸轮轴的旋转角度随着所述接触部件相对于所述驱动凸轮轴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变化而发生变化。接触维持单元被设定为,在所述驱动凸轮轴旋转一周的期间内,对在该驱动凸轮轴的周围转动的所述接触部件与所述轨道面之间的接触进行维持。作动器使所述轨道面在与所述驱动凸轮轴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方向上进行移动。
根据本发明,由于通过作动器而使轨道面在与驱动凸轮轴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方向上进行移动,因此上述平面上的轨道面的位置发生变化,且产生了连杆机构的接触部件相对于驱动凸轮轴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变化。与此相伴,驱动凸轮轴旋转一周的期间内的、从动凸轮凸角相对于驱动凸轮轴的相对旋转角度发生变化。其结果为,根据导向部件的轨道面的控制位置,而使驱动凸轮轴旋转一周的期间内的、从动凸轮凸角的旋转速度发生变化。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如下的可变气门装置,即,在采用通过曲轴的旋转力而对驱动凸轮轴进行驱动的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不使装置结构极为复杂的条件下,对驱动凸轮轴旋转一周的期间内的从动凸轮凸角的旋转速度进行变更的可变气门装置。
此外,本发明中的所述作动器也可以为,通过使所述导向部件的自身在所述平面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使所述轨道面在所述平面方向上进行移动的部件。
由此,能够采用具有使导向部件的自身在上述平面方向上进行移动的结构的作动器,来实现能够对驱动凸轮轴旋转一周的期间内的从动凸轮凸角的旋转速度进行变更的可变气门装置。
此外,本发明中的所述作动器可以为,使随着所述驱动凸轮轴的旋转而沿着所述轨道面进行移动的所述接触部件的公转中心进行移动的部件。
由此,能够在驱动凸轮轴旋转一周的期间内,使从动凸轮凸角相对于驱动凸轮轴的旋转角度发生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36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