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理多射频环境中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53841.3 | 申请日: | 2011-1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019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16 |
发明(设计)人: | S.A.加纳帕蒂;S.N.S.贾玛达格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B7/26 | 分类号: | H04B7/26;H04B15/00;H04W8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邵亚丽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管理 射频 环境 中的 设备 共存 干扰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涉及无线通信系统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管理多射频环境中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提供长期演进(LTE)与工业、科学和医学波段(ISM)(等等)波段技术以及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的共存是必需的,因为这些在诸如蜂窝电话的用户设备(UE)中成为很普通的组合。这些技术中的每一项由不同的组开发以服务特定目的。这些技术中的每一项的特性不同。他们在不同频率中操作,具有不同接入机制,具有不同帧结构以及峰值发射功率。
LTE与的共存
LTE波段7UL和波段以20MHz频带分隔。波段7是频分双工(FDD)波段,由此LTE接收器不受发射器的影响,然而LTE发射器会影响接收器。此外,LTE波段40(时分双工(TDD)波段)和频带之间存在2MHz的完全可忽略的分隔。因此,在共存情况下,不可能放弃使用LTE波段40的较高部分。图1A是示出LTE和波段之间的分隔的示意图。
LTE与无线保真()共存。
ISM波段中划定14个信道用于操作。每个信道以5MHz与其他信道分隔,例外是信道编号14以12兆赫分隔。信道1从2401兆赫开始,由此在LTE波段40和之间几乎不存在分隔。的信道14在2495兆赫结束,所以理论上仅5兆赫分隔在LTE波段7和之间可用。不同国家对于的允许信道的数目具有不同策略。当前,许多国家仅允许信道1到13,然而日本允许仅仅为基于通信的IEEE802.11b使用信道编号14。这暗示即使理论上在和LTE波段7之间仅5兆赫分隔可用,但是在实践中至少17兆赫可用。图1B是示出LTE和波段之间的分隔的示意图。
LTE与全球互通微波存取()的共存。
当10兆赫用于通信而其他10兆赫用于LTE通信时,设备内共存也可以存在于LTE射频实体和射频实体之间。因为两个波段是不同的,所以射频实体和LTE射频实体之间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可能性很低。然而,设备内共存干扰可能由于射频滤波器中的泄漏而出现,并且实际上每个副载波旁瓣可能不会相对较缓慢地下降。射频实体与LTE射频实体的共存在图1C中示出。如可以从图1C看出的那样,射频实体的下行链路的一部分与LTE射频实体的上行链路的一部分重叠,导致尽管帧边界之间保持同步也有大量的干扰。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当在相邻的波段(例如,<20MHz的小分隔)中同时地操作全部这些技术时,通常需要50分贝(dB)的隔离。然而,UE的小外形因素仅提供10-30dB的隔离。作为结果,一个射频的发射器严重地影响另一射频的接收器。例如,UE的小外形因素可能引起从ISM技术的发射到蜂窝技术的接收器的干扰的巨大挑战,蜂窝技术诸如LTE或全球互通微波存取()。类似地,蜂窝技术的发射器会引起对ISM接收器的严重的干扰。设备内共存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是因为由于功率放大器的有限动态范围引起的接收器阻挡,模拟到数字转换器以及由于非理想的过滤而引起的带外辐射。
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理多射频环境中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在本发明的背景中,长期演进(LTE)波段和波段之间的分隔的示意图。
图1b是示出在本发明的背景中,LTE波段和无线保真()波段之间的分隔的示意图。
图1c是示出在本发明的背景中,LTE波段和全球互通微波存取()波段之间的分隔的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用于管理用户设备中的LTE射频实体和工业、科学和医学波段(ISM)射频实体之间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框图。
图3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管理LTE射频实体和ISM射频实体之间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示范性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4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管理LTE射频实体和ISM射频实体之间的设备内共存干扰的示范性方法的处理流程图。
图5示出用于实现本主题的实施例的多个组件的协调器的框图。
此处描述的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目的并且不用来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384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