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生物和含有其的除臭剂有效
申请号: | 201180054616.1 | 申请日: | 2011-1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21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24 |
发明(设计)人: | 多田宣纪;松下响;木邑敏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R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彭鲲鹏;卢蓓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生物 含有 除臭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具有除臭能力的微生物和含有所述微生物的除臭剂。
背景技术
通常,在用有机残留物如牲畜排泄物制造堆肥时存在大量异味成分挥发的问题。异味成分的实例包括短链脂肪酸,甚至在低浓度时,它们也作为异味成分造成问题。
作为除臭方法相关的常规技术,报道了微生物除臭技术,其中使用特定微生物以及复合微生物来进行除臭。例如,对于硫化合物,报道了通过排硫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parus)和假单胞菌属物种(Pseudomonas sp.)的混合培养物来分解二甲基硫醚(Takahiro Kanagawa和D.P.Kelly,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1986,Vol.34,13-19页)以及通过假单胞菌来分解硫化氢(日本专利公开(Kokai)No.4-262778A(1992))。此外,报道了使用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分解吲哚和粪臭素的方法(日本专利公开(Kokai)No.2-53482A(1990))。尽管与硫化合物、吲哚和粪臭素之微生物除臭有关的这些技术有效地部分降低了牲畜排泄物等的异味成分,但它们不能充分地降低例如含有大量短链脂肪酸的牲畜排泄物的异味。
同时,作为针对短链脂肪酸的微生物除臭技术,已知栗褐芽孢杆菌(Bacillus badius)MA001菌株具有除臭能力(FERM BP-4493)(日本专利No.2810308)。然而,由于该栗褐芽孢杆菌MA001菌株的最佳活性温度范围接近常温(约15摄氏度至45摄氏度),所以在将它们用于制造堆肥等在高温条件下进行的过程时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对制造堆肥过程中的异味成分短链脂肪酸的微生物除臭,需要在制造堆肥过程的高温条件下活跃地发挥功能的微生物。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对异味成分短链脂肪酸有除臭能力的嗜热微生物。
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解决上述问题。结果,我们发现了对短链脂肪酸有除臭能力的嗜热微生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了对短链脂肪酸有除臭能力的嗜热微生物,其属于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例如由保藏编号NITE BP-998所示的地衣芽孢杆菌。在本文中,待除臭的短链脂肪酸的实例包括选自以下的一种或更多种:丙酸、丁酸(正丁酸)、戊酸(正戊酸)和异戊酸(3-甲基丁酸)。
而且,本发明提供了包含上述微生物作为活性成分的除臭剂。包含在所述除臭剂中的微生物可负载于微生物载体。
此外,本发明提供了堆肥的生产方法,其包括向有机残留物添加上述微生物或除臭剂的步骤。
公开于日本专利申请No.2010-255140(本申请要求享有其的优先权)说明书和/或附图中的内容并入本文。
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以减少异味成分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从而在制造堆肥等过程中进行除臭。
附图简述
图1-1是显示TAB7菌株16S rRNA基因的同源性分析结果的图。
图1-2续接图1-1。
图2显示负载有TAB7菌株的微生物材料对牲畜排泄物中短链脂肪酸的分解的图。
实施方案的描述
以下将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的微生物是对短链脂肪酸有除臭能力的嗜热微生物,其属于地衣芽孢杆菌。在本文中,“对短链脂肪酸有除臭能力”是指通过分解和减少短链脂肪酸从而对短链脂肪酸的异味进行除臭的能力。而且,“嗜热微生物”是指能够在50摄氏度或更高(例如,50摄氏度至60摄氏度,优选55摄氏度至60摄氏度)的高温条件下生长的微生物。本发明的微生物是嗜热的并且在制造堆肥过程的50摄氏度或更高的高温条件下活跃地发挥功能,并且可以分解在制造堆肥(即堆肥生产)过程中带来困扰的作为异味成分的短链脂肪酸,从而对在制造堆肥中产生的或由所得堆肥散发的异味进行除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800546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